文本描述
作者 : 薛凤霞
单位 : 天津医科大学
第二十章
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结核
重点难点
盆腔炎性疾病
第一节
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
子宫内膜炎
输卵管炎
输卵管卵巢脓肿
盆腔腹膜炎
感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
妇产科学(第9版)
盆腔炎性疾病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病原体来源
外源性病原体
性传播疾病
病原体
支原体
厌氧菌
需氧菌及
兼性厌氧菌
淋病奈瑟菌
沙眼衣原体
人型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阴道加德纳菌
脆弱类杆菌
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
普雷沃菌
内源性病原体
(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
妇产科学(第9版)
致病特点
妇产科学(第9版)
淋病奈瑟菌
侵袭黏膜的柱状上皮与移行上皮
子宫颈管→宫腔→ 输卵管
引起黏膜炎症反应
所引起PID起病急、高热常引起输卵管积脓
箭头所指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
淋病奈瑟菌感染宫颈分泌物革兰染色涂片
妇产科学(第9版)
沙眼衣原体
交叉免疫反应损伤输卵管
输卵管黏膜结构破坏
功能丧失
盆腔广泛粘连
症状不明显、病程迁延
妇产科学(第9版)
厌氧菌感染特点
易形成盆腔脓肿、感染性血栓静脉炎
脓液有粪臭并有气泡
70%~80%盆腔脓肿可培养出厌氧菌
妇产科学(第9版)
上行性蔓延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葡萄球菌沿此途径扩散
经淋巴系统蔓延
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宫内节育器置入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
盆腔炎性疾病感染途径
炎症上行性蔓延
炎症经淋巴系统蔓延
妇产科学(第9版)
血行性播散
结核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直接蔓延
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
阑尾炎直接蔓延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炎症经血行播散
妇产科学(第9版)
年龄15~25岁
性活动
下生殖道感染
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性卫生不良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盆腔炎性疾病高危因素
妇产科学(第9版)
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盆腔腹膜炎
盆腔结缔组织炎
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肝周围炎综合征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变化
右侧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腹腔镜表现
妇产科学(第9版)
肝周围炎综合征腹腔镜表现
腹腔镜下肝周围炎(Fitz-Hugh-Curtis)的表现:
肝包膜与前腹壁之间可见琴弦样黏连
妇产科学(第9版)
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不同
感染的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妇产科学(第9版)
轻者
症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查体:无明显异常发现或仅发现子宫颈举痛或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重者
症状: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及消化系统症状,急性病容,体温升高,
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查体: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子宫颈口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
子宫颈举痛,宫体压痛,子宫两侧可触及触痛明显的包块
妇产科学(第9版)
最低标准
子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附加标准
体温超过 38.3℃(口表)
子宫颈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
阴道分泌物 0.9%氯化钠溶液涂片见到大量白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血C-反应蛋白升高
实验室证实的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
妇产科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