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作者 : 窦晓光
单位 : 中国医科大学
第八节
炭疽
一、 概述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二、病原学
八、治疗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九、预防
概 述
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一、 概述
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乙类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特别是牛、马和羊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
临床上主要为皮肤炭疽,其次为肺炭疽和肠炭疽,严重时可继发炭疽杆菌败血症和炭疽脑膜炎
病原学
二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菌体粗大,两端平削,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不能运动,呈竹节状
炭疽杆菌在宿主体内有荚膜形成
炭疽杆菌G染色
流行病学
三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
炭疽患者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中可检出细菌,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少见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和有菌的动物皮毛、肉、骨粉等均可引起皮肤炭疽
吸入传播:吸入带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可引起肠炭疽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炭疽杆菌普遍易感,特别是参与动物屠宰、制品加工、动物饲养以及兽医等高危人群更容易感染
大部分炭疽病为散发病例,大规模的流行较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发病机制
荚膜及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炭疽杆菌通过皮肤而侵入人体,细菌一旦侵入皮下组织,炭疽芽孢迅速 繁殖,产生并释放外毒素和抗吞噬作用的荚膜物质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理
炭疽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受侵袭组织和脏器的出血、坏死和水肿
皮肤炭疽呈痈样肿胀、溃疡和出血性焦痂,形成凝固性坏死区,其周围组织呈高度水肿和渗出
临床表现
五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一般为1~5天,也可短至几小时,长至2周左右
(二)临床类型
皮肤炭疽
肺炭疽
肠炭疽
中枢神经系统炭疽
败血型炭疽
传染病学(第9版)
1. 皮肤炭疽
占炭疽病例的90%。病变多于裸露皮肤
初为斑丘疹或出血疹,逐渐出现水疱
第3~4d,疱疹呈出血性坏死,四周可出现成群小水疱,肿胀区继续扩大
第5~7d,坏死区破溃成浅溃疡,不化脓,血性分泌物凝结成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
肿胀逐渐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的水肿区
病损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伴全身毒血症状,患者可因循环衰竭而致死
皮肤炭疽皮疹结痂
传染病学(第9版)
皮肤炭疽早期
传染病学(第9版)
2. 肺炭疽
多为原发性,系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
少数可继发于皮肤炭疽
起病多急骤,2~4天后出现严重的高热、呼吸困难、发绀、咯血、喘鸣、胸痛和出汗
病情进展迅速,常并发败血症
传染病学(第9版)
3. 肠炭疽
少见,诊断较困难
主要表现为高热、剧烈腹痛、腹泻、呕血、黑便,并很快出现腹水
急腹症型 持续性呕吐及腹泻,血性水样便,腹胀、腹痛,有腹膜炎征,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常于起病后3~4d内死于感染性休克
传染病学(第9版)
4. 炭疽败血症
常继发于肺、肠和严重皮肤炭疽
除原发局部炎症表现加重外,全身毒血症症状更为严重,持续高热、寒战和衰竭
易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和脑膜炎等,后者表现为谵妄、抽搐与昏迷,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严重时可出现中毒颗粒
2. 病原学检查
分泌物、水疱液、血液、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依据
涂片染色可见粗大的革兰阳性、呈竹节样排列的杆菌有助于临床诊断
3. 血清学检查
抗荚膜抗体和PA外毒素抗体的免疫印迹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典型病损、病原学检查等
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定诊断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皮肤炭疽应同痈、蜂窝织炎和恙虫病等鉴别
肺炭疽应与大叶性肺炎、钩端螺旋体病和肺鼠疫等鉴别
肠炭疽须与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鉴别
治疗
八
传染病学(第9版)
八、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严密隔离
对症支持
抗生素治疗
传染病学(第9版)
八、治疗
(二)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抗菌治疗
皮肤型炭疽用青霉素G,每天240万~320万U,疗程7~10天
肺、肠炭疽和并发脑膜炎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G,400万~800万U
预防
九
传染病学(第9版)
九、预防
(一)严格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严密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连续2次阴性(间隔5d)为止
对病畜应隔离治疗或处死,死畜焚毁或深埋于撒布有漂白粉或生石灰的坑内
(二)切断传播途径
对从事可疑污染物接触人群加强劳动保护,染菌的皮毛可用甲醛消毒处理
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
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及乳制品的监督
传染病学(第9版)
(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兽医等工作人员及疫区的人群注射炭疽杆菌活疫苗
在流行区动物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