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漆洪波
单位 : 重庆医科大学
第六章
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第一节 产前检查
第二节 评估胎儿健康的技术
第三节 孕期营养和体重管理
第四节 产科合理用药
第五节 孕期常见症状及其处理
重点难点
掌握围产期的定义以及早期、中期和晚期产科检查的内容;
掌握产科四步触诊法的内容;
掌握胎心率基线、早期减速、晚期减速、变异减速的定义。
熟悉骨盆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熟悉胎儿宫内状态的监护内容和方法。
了解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了解孕期营养和体重管理、产科合理用药、孕期常见症状及其处理。
产前检查
第一节
(一)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及早防治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及时发现胎儿异常,评估孕妇及胎儿的安危,确定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保障母儿安全。
产前检查和围产期
(二)围产期
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期。
我国采用的围产期定义是指达到及超过28周至产后1周。
妇产科学(第9版)
我国《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推荐产前检查孕周分别是:妊娠6~13+6周,14~19+6周,20~24周,25~28周,29~32周,33~36周,37~41周。有高危因素者,可酌情增加次数。
一、产前检查的时间、次数及孕周
妇产科学(第9版)
产前检查次数与孕周
1. 包括:年龄、职业、本次妊娠的经过、推算及核对预产期、月经史及既往孕产史、既往史及手术史、家族史以及丈夫健康状况。
2. 预产期推算方法是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此外,妊娠早期超声检测胎儿头臀长是估计孕周最准确的指标。
(一)病史
观察发育、营养及精神状态;注意步态及身高,身材矮小(<145cm)者常伴有骨盆狭窄;注意检查心脏有无病变;检查脊柱及下肢有无畸形;检查乳房情况;测量血压、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注意有无水肿。
妇产科学(第9版)
二、产前检查的内容
(二)体格检查
1. 腹部检查
(1)视诊:注意腹形及大小。
腹部有无妊娠纹、手术瘢痕及水肿等。
(2)触诊:妊娠中晚期
宫高、腹围、四步触诊法。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胎位检查的四部触诊法
1. 腹部检查
(3)听诊:胎心在靠近胎背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得最清楚。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不同胎方位胎心音听诊部位
2. 骨盆检查
(1)骨盆内测量:对角径,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前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 1.5~2.0cm为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又称真结合径。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测量对角径
2. 骨盆检查
(1)骨盆内测量: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10cm。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测量坐骨棘间径
2. 骨盆检查
(1)骨盆内测量:坐骨切迹宽度,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将阴道内的食指置于韧带上移动,若能容纳3横指(约 5.5~6cm)为正常,否则属中骨盆狭窄 。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测量坐骨切迹宽度
2. 骨盆检查
(1)骨盆内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长度,正常值为 8~9cm 。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测量出口后矢状径
2. 骨盆检查
(2)骨盆外测量:坐骨结节间径(出口横径),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 8.5~9.5cm。
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测量髂棘间径、髂嵴间径、骶耻外径并不能预测产时头盆不称,目前临床已经很少测量。
(三)产科检查
妇产科学(第9版)
测量坐骨结节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