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八章
蠕虫病
肠绦虫病
第四节
作者 : 谢青
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概 述
一
(一)由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各种绦虫(cestode,tapeworm)
所引起的一类肠道寄生虫病;
(二)其中以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和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最为常见。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病 原 学
二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一)绦虫属扁平动物门的绦虫纲(Class Cestode);
(二)寄生于人体的绦虫属于多节绦虫亚纲中的圆叶目
(Cyclophyllidae)和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三)雌雄同体,人是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短膜壳绦虫的终宿主;
(四)我国最常见: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其次为短膜壳绦虫。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五)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生活史相同;
(六)猪带绦虫:人体内存活>25年。牛带绦虫:>30~60年;
(七)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无需中间宿主;
(八)虫卵从粪便中排出后即具有传染性,人与人间传播,也可人体
内源性自身感染;
(九)虫卵被吞入后2~4周发育成熟,成虫寿命2~3个月。
流 行 病 学
三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猪或牛带绦虫病的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
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分别使猪或牛感染而患囊尾蚴病;
鼠是短膜壳绦虫的保虫宿主,也是短膜壳绦虫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 进食生的或未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
2. 因生尝肉馅、生肉,吃火锅肉片、未熟透烤肉;
3. 生、熟食炊具不分也可致熟食被污染活囊尾蚴而使人感染;
4. 短膜壳绦虫可因手或饮食污染而传播。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猪或牛带绦虫病以青壮年居多,男多于女,短膜壳绦虫病多见于儿童。
(四)流行特征 1. 世界性分布,我国分布广,猪带绦虫病散发于华北、东北、西北;
2. 地方性流行仅见于云南;牛带绦虫病于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新疆等地均有流行;
3. 短膜壳绦虫病主要见于华北和东北地区;
4. 有家庭聚集现象。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临 床 表 现
五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猪或牛带绦虫潜伏期8~12周;短膜壳绦虫病2~4周;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猪或牛带绦虫症状多轻微,一般以粪便中出现白色带状妊娠节片(gravid proglottid)为最初的唯一症状;
1. 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食欲改变等消化系统症状;
2. 神经过敏、失眠、磨牙、癫痫样发作与晕厥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3. 猪带绦虫病患者中有可因自身感染而并发囊尾蚴病;
传染病学(第9版)
4. 牛带绦虫妊娠节片蠕动能力强,常自患者肛门自行爬出,在肛周短时间蠕动,滑落至会
阴或大腿部,多有肛门瘙痒不适;
5. 牛带绦虫病可并发肠梗阻与阑尾炎;
6. 短膜壳绦虫病症状较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正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
(二)虫卵检查
粪便或肛门拭纸监测阳性率较低,不能鉴别虫种。
(三)妊娠节片检查
压片法:检查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的分支数目及形状可鉴别虫种,猪带绦虫为7~13个,呈树枝状,牛带绦虫为15~30个,呈对分支状。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头节检查
驱虫后24小时,留取全部粪便检查头节可帮助考核疗效和鉴别虫种,头节被驱出表明治疗彻底,据头节形状及小钩有无可区分虫种。
(五)免疫学检查
1. 用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体内抗体,阳性率73.7%~99.2%;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宿主粪便中特异性抗原,敏感性达100%,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与蛔虫、钩虫和鞭虫无交叉反应。
(六)分子生物学检查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七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诊断
1. 流行病学史
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牛肉史,尤其是来自流行地区者应注意。
2. 临床表现
呕吐或粪便排出白色带状节片者。
3. 实验室检查
粪便或肛拭涂片检查发现绦虫卵时可确诊,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分支数目及形状有助于鉴别虫种。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主要为各型绦虫病间的鉴别,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查亦可协助诊断。
治 疗
八
传染病学(第9版)
八、治疗
(一)吡喹酮(praziquantel)
机制:损坏虫体皮层表面细胞,使其体表膜钙离子通透性增高,致虫体肌肉麻痹与痉挛,破溃死亡。
猪或牛带绦虫病剂量为15~20mg/kg,短膜壳绦虫按25mg/kg,清晨空腹顿服。
(二)苯咪唑类
机制:抑制绦虫摄取葡萄糖,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导致能量不足,虫体死亡而随肠蠕动从粪便排出。
甲苯达唑(mebendazole):300mg/次,每天2次;阿苯达唑(albendazole)疗效
优于甲苯达唑,每日8mg/kg,疗程3天,不良反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