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传染病学_立克次体病第三节人无形体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传染病学_立克次体病第三节人无形体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连锁经纪***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大小:855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27页)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2(发布于北京)

类型:积分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传染病学_立克次体病第三节人无形体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人无形体病 第三节 作者 : 阮 冰 单位 : 浙江大学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概 述 一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也称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的全身疾病,是经蜱传播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肌痛、全血细胞减少和血清转氨酶升高。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是新发传染病。 概 述 传染病学(第9版) 病原学 二 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 传染病学(第9版) 电镜下的无形体包涵体 (×21960, JS Dumler) 病原学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革兰染色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呈球形、卵圆形、梭镖形等多形性,菌体平均长度为0.2~1.0μm。Giemsa法染色为紫色。 主要寄生在粒细胞,以包涵体的形式生存和繁殖,由空泡膜包裹,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桑葚状。每个包涵体含有数个到数十个菌体,多见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早期的血涂片中。 传染病学(第9版) 人血液中性粒细胞内无形体包涵体(×1000, JS Dumler) 流行病学 三 传染源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储存宿主主要为白足鼠、白尾鹿、野鼠类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 在我国是新发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5~7月为发病高峰。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白尾鹿 白足鼠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虫的人群。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发病机制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蜱的叮咬进入人体内,经微血管或淋巴管进入有关的脏器。 无形体感染粒细胞后,影响基因转录、细胞凋亡,导致细胞功能改变;可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无形体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无形体抗原相结合,对宿主细胞攻击;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时,会引起机体的组织损伤。 主要病理改变 全身性、多器官淋巴细胞浸润。 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单核细胞增生。 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 五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21天,平均9天。 多数患者急性起病。 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畏寒、头痛、肌痛、乏力等。 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 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患者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传染病学(第9版)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六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尿常规 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生化检查 起病1周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 少数患者出现血、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血电解质紊乱。 血清学检查 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1︰80或呈4倍上升者可诊断。 病原学检查 血涂片 最可靠的确诊方法。 细胞培养 多采用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作为培养细胞。 分子生物学检查 用PCR方法扩增血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可早期诊断HGA。 其他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传染病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 (一)诊断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内的特征性桑葚状包涵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为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下述三项中的任一项:①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抗体有4倍及以上升高;②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③细胞培养分离到病原体。 诊断标准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 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可通过相应的抗体和病原学检测来鉴别。 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疾病 伤寒和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可通过血培养、骨髓穿刺检查及相应病原学检测进行鉴别。 其他 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支原体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 传染病学(第9版) 治疗与预后 八 (一)治 疗 病原治疗 应及早使用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 利福平 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过敏、妊娠、小于8岁的儿童轻症患者,可选用利福平口服。 对症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对头痛、肌痛患者,可酌情应用解热镇痛药物。 出现机会性感染者,可应用相应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预 后 如能及时就诊,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0.5%。 如出现脓毒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差。 传染病学(第9版) 预防 九 预 防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发现蜱叮咬后应尽快除去蜱,加强对媒介与宿主动物的控制。 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若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传染病学(第9版)

版权所有: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25 客服电话: 0411-88895936 18842816135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