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 65.020.20 B39 DB32 备案号:47715-2015 江 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2831-2015 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actory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nebrodensis 2015-10-20发布 2015-12-20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2/T 2831-2015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编 写。 本标准提出单位:灌南县农业委员会、灌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起草单位:灌南县蔬菜办公室、灌南县农业委员会、灌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翠娥、赵书光、张亚丽、金达然、汤化昌、张立伟、范育明、董礼花、孙红、 贾金川、卢成苗。 I DB32/T 2831-2015 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1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灵菇产地环境、厂房设置、生产技术、鲜菇包装、生产记录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灵菇工厂化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GB 7096 NY 5099 NY 5358 NY/T 52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食用菌卫生标准 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DB32/T 2199 食用菌清洁生产技术规程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358的要求。 4 厂房设置 4.1 菌包制作区 近邻堆料场与原辅材料仓库处,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屋顶安装防雨、遮阳设施;水泥地面。配套 安装搅拌机、装袋机、输送带等机械设备。 4.2 灭菌区 紧靠菌包制作区,采用彩钢板材料与菌包制作区隔开。砖混结构或钢架结;屋顶安装防雨、遮阳设 施;水泥地面。配套安装抽真空高压灭菌器、蒸汽锅炉、空气压缩机等机械设备。 4.3 冷却区 紧靠灭菌房,钢架结构;墙体屋顶为厚度 20cm~25cm、密度 18g的彩钢保温板;地面铺设水磨石 或环氧树脂地坪。配套安装制冷机组、臭氧发生器等机械设备。 4.4 接种区 1 DB32/T 2831-2015 紧靠冷却区,钢架结构;墙体屋顶为厚度 20cm~25cm、密度 18g的彩钢保温板;地面铺设水磨石 或环氧树脂地坪。配套安装超净工作台、吸顶式空气净化单元、滚筒输送带、制冷机组、臭氧发生器等 设备。 4.5 养菌出菇区 4.5.1 小型养菌房 小型养菌房面积以长6m~7m、宽8m~9m、净高4.2m~4.5m为宜。钢架结构;墙体屋顶为厚度20cm~ 25cm、密度18g的彩钢保温板;水泥地面;设进出口门2个、进风窗口2个和排风窗口2~4个,窗口大小 以35cm×35cm为宜,外装高效过滤网;内设7层的床架,架宽0.9m,层距38cm,两边距墙10cm,走道宽 80cm~90cm。 4.5.2 大型养菌房 大型养菌房面积以长20m~25m、宽20m~40m、净高6m~6.8m为宜。钢架结构;墙体屋顶为厚度20cm~ 25cm、密度18g的彩钢保温板;水泥地面;设1个进口门和1个出口门。 4.5.3 机械设备 按照养菌房大小不同,配套安装相适应的制冷通风系统、光照系统、环境参数监测调控系统、风扇 等设备。 4.6 出菇房 菇房之间呈“非”型排列,单间面积以长6m~7m、宽8m~9m、净高4.2m~4.5m为宜。钢架结构;墙 体屋顶为厚度20cm~25cm、密度18g的彩钢保温板;水泥地面;设进出门1~2个、进排风窗口设置同4.4, 内设5~7列层架,层架离地15cm,走道宽0.8m~1.0m。配套安装制冷通风系统、光照系统、环境参数监 测调控系统、风扇等设备。 5 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参照 DB32/T 2199标准要求进行管理。 5.1 菌种 5.1.1 菌株选择 应选择菇形扁圆、个大肉厚、柄粗短向下渐细或近于无柄的菌株作为优良品种。 5.1.2 菌种繁育 5.1.2.1 培养基配方 母种培养基采用PDA或C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以采用麦粒培养基或棉籽壳培养基为宜。麦粒 培养基应在麦粒煮熟后添加5%蔗糖;棉籽壳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粉1%。 5.1.2.2 菌种制作 菌种逐级繁育制作程序为母种→原种→栽培种,按照NY/T 528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2 DB32/T 2831-2015 5.1.2.3 菌种培养 接种后在25℃温度下避光培养,菌龄不宜过长。 5.2 栽培基质 5.2.1 原料 应符合NY 5099标准要求。常用的栽培基质一般以阔叶树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农作物秸秆为 主料;麦麸、玉米粉、米糠、豆粕粉、轻质碳酸钙、石膏、石灰为辅料。 5.2.2 配方 生产常用基质配方为棉籽壳45%、阔叶树杂木屑23%、麦麸30%、轻质碳酸钙1%、石灰1%;或阔叶树 杂木屑40%、玉米芯20%、麦麸35%、玉米粉3%、轻质碳酸钙1%、石灰1%。 5.3 拌料 用拌料机将配方原料加水搅拌混匀,含水量为62%~65%,pH7~8。 5.4 装袋 选择宽17cm~18cm、高36cm、厚0.05cm规格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常压灭菌可采用聚乙烯塑料 袋,高压灭菌宜采用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填湿料1.0kg~1.1kg,料高15cm~16cm,中间插入直径2.5cm、 长13cm专用塑料打孔棒;套上塑料套环,套环紧贴料面;用透气型防水塑料盖封口。 5.5 灭菌 100℃常压灭菌13h~15h,待锅内温度降至60℃~80℃时移出菌包;或121℃~124℃高压灭菌3h~ 4h,待锅内压力降为常压时开锅,将菌包移至冷却室冷却。 5.6 接种 待菌包内培养料温度降至25℃以下时,在无菌接种室接入菌种。每袋原种扩接30~40个栽培包。 5.7 养菌 5.7.1 排放 将已接种的菌包移入养菌房,采用层架式排放;或堆叠式排放,高度不超过6层。 5.7.2 培养 室内温度控制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70%、二氧化碳浓度0.2%以下,避光培养。经 30d~40d培养,菌丝长满袋内培养基。 5.7.3 管理 发菌期间每隔7d~10d检查1次。若堆叠式排放,结合检查,10d翻堆1次。发现有杂菌感染的菌包必 须及时保护性移出,进行无害化处理。 5.7.4 后熟培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