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高中语文探究式对话阅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对话阅读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新课程中,对话教学已经超出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多种教学策略。它不仅指师与生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文本,人与自我的对话或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实施两年多来,上述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念正由专家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直接改变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提出的“对话理论”,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教学理论从来都是和阅读理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阅读理论进行简要的归纳。
1、理解说。这种观点来源于西方的传统解释学,认为阅读的目的是理解,理解的本质是还原,即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探寻作者的本来意义。
2、创造说。既然还原作者在文本中的本来意义是不可能的,西方的现代解释学提出,阅读的目的意义不在于还原,而在于创造,即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文章的意义。
3、对话说。近年来有人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西方接受美学那里得到启示,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实际上是潜在的作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作品不是作者的丰碑,而是乐谱,需要读者演奏。接受美学家尧斯认为,艺术交往活动的本质在于,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读者通过和作者的对话,达到理解文本意义的目的。由于有一代代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揭示出来,创造出来,并不断地积累。读者永远存在,读解永无止境。
对话理论,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理论,除了从对话阅读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之外,还借鉴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教学中应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
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学生、文本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作为教学文本的教材,也是一种参与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对话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和认识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研究,探究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体系(目标、方法和基本模式)。
3、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4、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对话式”语文教学的各种策略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基于“对话理论”中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