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操作模式
????——课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发展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周伟
(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
摘要:当下,语文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可谓风生水起。作为一线教师要想把教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我们课堂的生产力,决不能跟风而上,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找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操作模式?
??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大学》中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民国时期,胡适提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观点,是现代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将其概括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总结为“合理质疑,理性求证,包容异见,力求共识”。
尽管,最近几年,尤其是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开设“思辨性阅读研究”专栏,语文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真可谓是风生水起。国内外在批判性思维概念的厘定、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批判性思维教学课程的开设均取得一定成果。笔者认真阅读了余党绪、徐飞、陈兴才和欧阳林等多位老师的专著和相关论文,发现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课例还不多见。毕竟,没有具体的操作范式,任何理论都是“浮云”,渗透在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也不会落到生根。
这样,批判性思维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还有待规范和完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素养的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求和实践。
具体地说,大家都认可批判性思维是个好东西,但是,你得用用给大家看。笔者以自己的教学为例,梳理出高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操作范式,以飨读者。
作为以言语实践为核心的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素养的培养必须带有语文的特质:启发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
一、精选文本,准备课程(基于课程:选准思辨内容,铺好思维跑道)
大家都知道,语言和思维历来须臾不曾分离。没有语言,思维就是一条条干巴巴的教条;没有了思维,语言就是一堆毫无关联的材料。然而,语文自有语言的特质,好多言语材料,更多的重视情感和体验,几乎没有道理可讲,这样,我们就要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意识,精心选择适合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内容。而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祛蔽、散文教学中的作者情感透析、诗歌教学中的言语品赏、文言文教学中的词语释疑或内容解读恰恰就是批判性思维素养培养的“抓手”。
?
二、研读文本,质疑探究(基于学情:抓住“愤”“悱”良机,激发思辨欲望)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学生思维不畅的时候。遗憾的是,我们时常埋怨学生不配合,甚至恨自己的生源太差。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个时候不正是体现我们教师价值的时候吗?我们就要把握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节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处于“愤”、“悱”时,即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思维状态中,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阅读思维不畅的教学节点。
请看张克中老师执教《<雷雨>节选》的一段实录。
师:你觉得这段时间鲁侍萍能不能走开?
生(简单思考后):能。
师:你们看鲁侍萍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走掉?
生(反复阅读课文,圈点标画后):有很多机会可以走开,甚至随时可以走开。
师:鲁侍萍多次可以走开却并没有走开,反而是一步步引导周朴园来认识自己,认出之后,说了一句:“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大家如何理解。
生:……
显然,张老师抓住了培养学生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