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岳保红
单位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
第四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重点难点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特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血沉、血细胞比容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外周血细胞、血小板直方图、溶血性贫血相关实验室检测、细胞化学染色指标的临床意义,熟悉骨髓造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常见血液肿瘤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基因特征、ABO和Rh血型的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液一般检测
第一节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诊断学(第9版)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诊断学(第9版)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诊断学(第9版)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1.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口形细胞、靶形细胞、镰形细胞、泪滴形细胞、棘形细胞及刺突细胞、钝锯齿形细胞、裂细胞、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形态不整等。
3.着色异常
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诊断学(第9版)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诊断学(第9版)
正常红细胞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诊断学(第9版)
靶形细胞
染色质小体
棘形细胞
锯齿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诊断学(第9版)
(一)白细胞计数
1.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至2岁(11~12)×109/L
2.异常
高于参考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二、白细胞的检测
诊断学(第9版)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二、白细胞的检测
1.中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及一些恶性实体瘤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及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诊断学(第9版)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4)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与遗传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
诊断学(第9版)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其他。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诊断学(第9版)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3.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成熟淋巴细胞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等。
(2)淋巴细胞减少
(3)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泡沫型)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诊断学(第9版)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4.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单核细胞减少
多无临床意义
诊断学(第9版)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中性粒细胞型
嗜酸性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单核细胞型
附:类白血病反应
诊断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