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专栏 > 经贸 > 经济 > 宏观经济 >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 42).rar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 42).rar

baishiyi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大小:78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12/12(发布于重庆)

类型:积分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积分:12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 42).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四个河源”(后发河源、活力河源、文明河源、奋进河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山区建设“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目标的攻坚阶段。“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当好追兵,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四个河源”、推进“五大发展”(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城镇建设大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00.1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3%,高于“十五”计划目标3.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6607元,约合816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年均增长15.3%,高于“十五”计划目标3.3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8∶24.1∶41.4调整优化为2005年的21.5∶38.9∶39.6,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9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8.5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9.6%。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33%。惠河、河龙、龙梅、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232公里。新、改建国、省道460公里,县通镇公路改造591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2399公里,公路密度由“九五”期末的53.1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五”期末的58公里/百平方公里。电力电网建设加快推进,供电能力不断提高。城乡电话普及率从“九五”期末的11.74部/百人提高到20部/百人。水利基础设施和“三防”工作得到加强。

3.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一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矿冶、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大顶铁矿、龙记模具等一批工业龙头不断培育壮大。2005年工业增加值64.2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8.1%。

4.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生产总值68.23亿元,年均增长5.82%,农林牧渔各业比例由“九五”期末的65.6∶6.8∶22.2∶5.4调整为2005年的62∶7.2∶26.7∶4.2,粮经比例由1∶0.52调整为1∶0.86,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0%。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带动农户12.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55家、8.1万户和156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5.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积极打造以万绿湖为代表的生态游和以苏家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游两大品牌,大力开发以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史迹文化游和以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旅游产业逐渐壮大,旅游效益不断提高。2003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5年获“中华恐龙之乡”称号,馆藏恐龙蛋化石获世界吉尼斯证书。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18.2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0.95%。旅游业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物流、通讯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6.生态环境良好。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2.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2平方米,环境综合指标达80分,市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7.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累计8.65亿美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增长3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05亿美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增长106.3%。

8.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国企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乡镇撤并工作进展顺利,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金融、外贸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农民负担减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9.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64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2%;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650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5%。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7.78和25平方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由“九五”期末的63.5万人下降到28.36万人。

1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2005年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25万人以上。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302.9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1‰以内。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版权所有: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25 客服电话: 0411-88895936 18842816135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