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大丰市第八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研究问题: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在新一轮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应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方法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我校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下,选择了“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对名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本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反思,试图把握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音乐有效课堂教学。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深入地研究,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西方国家的课程更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音乐,强调音乐学科中应用的部分。他们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经历音乐学习的过程,最后获得知识。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而当前我们的音乐教学重“双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方式单一,音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出现。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没有意义。
国内随着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