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对小学高年级信息技术课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学生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目标,往往出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熟能生巧,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造成了教学的高负担低质量。如果我们继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执行新课程计划,很可能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审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基本实现两基,培养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还存在着许多缺陷:①重视知识点的落实,重知识,轻能力;②过分重视结论,忽视研究过程中蕴涵的极为丰富的教育意义;③过分要求结论的统一,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④过分重视知的培养,忽视情、意的开发,使学生发展不够全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处于被动继承、接受、储存状态,缺少独立、自主、实践、体验,学习气氛沉闷;⑤培养出来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与时代需要不相适应。
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改革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制定了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使每一位公民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科学素养。在这种背景下,探究学习成为此次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特征。新课程计划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从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统一,转变到既重视知识技能的统一,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从教育学生“学会”转变到教育学生“会学”。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知识形成和构建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索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培养和发展信息素养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我们是农村小学,相对而言,软硬件都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短缺,教学中往往是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而且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中仅有一节,不能保证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再加上农村家庭购置电脑的也很少,学生没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只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才能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小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等其走入社会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掌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将来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自主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软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活动内容,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