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1
(1)QC小组活动
1949年:开设针对QC事务局成员的“品质管理基础课程”,开始举办以“部课长”“经营干部”“班组长”为对象的QC研讨班。
1951年:在各个公司编制教材,开始对班组长、主任等现场监督实行品质管理教育。
1956年:7月,日本短波广播电台开始“为现场监督举办的QC讲座”。
1960年:通过NHK的广播、电视,实施QC的普及教育。
对现场第一线品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品质管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决定发行面向现场的品质管理刊物——《现场与QC》。
1962年:4月,《现场与QC》创刊(1988年改名为《QC小组》杂志)
创刊时提出了三大基本方针。
1.1 QC小组活动的历史与诞生2 《现场与QC》创刊时的三大基本方针:1962年①其内容要求是能够提高现场第一线监督管理、改善能力的手法的教育、培训、普及。②尽量降低成本,以便个人能购买得起。③在现场以班系长为主,成立包括下属作业人员的小集体,称为QC小组,在以杂志为主进行学习的同时,在工作中成为现场第一线品质管理活动的核心。
QC小组活动的初中:1962年
①以提高现场第一线监督的统率力、管理能力为目的,并力求靠自我启发实现这一目的。
②包括作业人员在内,全员参与,通过QC小组活动提高现场的工作热情与士气,力求使品质管理落实到现场的最基层。
另外,作为基础条件,要努力提高品质意识、问题意识、改善意识。
③作为全公司品质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场的核心展开活动。比如,总经理、工厂长等的方针的具体贯彻落实、管理在现场的扎根,品质保证的实现等方面也应开展有效的工作。3 1.2 QC小组的基本
什么叫QC小组活动
所谓QC小组,即:在现场第一线工作的人们持续进行
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等
的管理、改善活动的小集体
这个小集体自主地进行运营,灵活运用QC的思
想、守法等发挥创造性,谋求自我启发与相互
启发推进活动。
这项活动以QC小组成员的能力提高、自我实现创造明
快的、充满活力的、有意义的工作现场,提高用户的满
意度以及对社会做贡献为目的。
经营者、管理者为了使这项活动对企业的体制
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把它作为培养人才、赋
予现场活力的重要活动,在积极实践TQM等全
公司型活动的同时进行以尊重人、全员参与为
目的的指导、支持。
小组的定义
活动的推进方法
活动的目的
经营者、管理者的职责4 QC小组活动的基本理念①发挥人的才能,挖掘无限的潜力。②尊重人,创造生动活泼的、明快的现场。③为企业的体制改善与发展做出贡献。
①培养人才
任何人都具有丰富的才能,具有希望充分发挥这份才能的欲望。
并具有渴望进一步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望。
小组成员通过活动可以学习掌握工作中必要的知识和技术。
小组长通过活动可以显著提高统率力。
②创造明快的现场(赋予现场活力)
所谓“人格”是从精神方面看人,包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含义。
所谓“自主性”指自己积极主动地行动,所谓“创造性”指自己思考。
通过自己思考,才能够自己行动。“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QC小组活动是一种尊重人的意志与自主性,发挥人的智慧与创造性亦即尊重人格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和成员们交流协商,通过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提高能力,做到QC的基本——“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事物”
③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QC小组活动是工作在现场第一线的人们持续地进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等的管理改善活动。最终结果是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