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岁岁鑫享之医务人员(医生) 销售逻辑 关闭花呗信用卡 , 年轻人回归理性消费 随着消费信贷的普及率和渗透率不断增长 , 年轻人一度沉浸于这种快捷、 便利的消费方式。 然而 , 消费信贷容易加 剧超前消费 , 使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负债累累。 因此 , 一些 年轻人开始主动选择关闭花呗等信贷产品 , 以回归理性消费。 社交平台上 , 在超过300万阅读量的话题关闭花呗之下 , 时不时有年轻人分享自己关闭了花呗、 信用卡 , 或计划 还清负债后就 “关门大吉” ,他们称之为 “上岸”。 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 年轻人对超前消费 “ 兴趣 ”下降 年轻人对超前消费的“兴趣”下降 ,从信 图片来源: 百家号 用卡发卡量上可见一斑 ,央行发布的《2023年 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 ,今年第 一季度末 ,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量为 7.91亿张 ,环比下降0.84% , 同比下降1.37%。 与此同时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 ,全国人均持有信 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6张 ,环比下降1.75% , 同 比下降1.75%。 比发卡量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数据 ,是部分银行财报统计显示 , 工商银行、 平安银行、 建设银行、 民生银行等6家银行的信用卡消费额在2022年也呈同比下降 ,其中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降幅超过10%。资讯来源:和讯网 年轻人的消费 “ 觉醒 ”或与经济形势不无关联 点开关闭花呗等话题的评论区 , 发现年轻人的共识是 , 花呗、 信用卡等超前消费类工具让人失去钱的概念 , 就像在花别人的钱 ,容易 “上头” , 直到负债 “累累”或急需大额用钱时 , 才 “如梦初醒”。 这种 “觉醒”或与经济形势不无关联 ,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1月份青年失业率为17.3%,2月份为18.1% , 3月份为19.6% ,4月份为20.4% , 5月份为20.8%......一路走高的数据 ,看的人心发慌。 超前消费的风险在于万一遇到失业或其他突发情况而导致现金流断裂后 , 负债无力偿还 , 还会越滚越大。 这让不少年轻人产生了 “危机感 ” , 为应对未来不确定 , 找回人生的掌控感 , 年轻人选择开始攒钱 , 而对于习惯了超前消费 , 又缺乏自制力的人来说 , 告别花呗、 信用卡可能是攒钱成功的前置条件。 “觉醒 ”后 , 要改变消费习惯并不容易 然而 , 改变消费习惯并不容易。 超前消费给人带来的快感让人难以自拔 , 而还钱的压力又让人痛苦。因此 ,不少人会陷入 “混沌的消费、 清醒的自责”的怪圈中 ,难以真正改变消费行为。 图片来源: 容易保 社交平台上 , 不少人都表示有反复开关花呗的经历 , “关闭了好几次花呗 , 每次都因为花呗付款更便宜的诱惑开回来 ,结果本意是为了省钱 ,最后又超支” “平时没意志力 ,花呗总是关了又忍不住开” 所以有时候要打破 “混沌的消费 , 清醒的自责 ” 的怪圈 , 留下拥有一笔确定的财富 , 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得到确定 , 年轻人需要借助“他律”工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