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23从储蓄现状看大众的安全感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前言 》。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 万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96 P r e f a c e 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25亿元,非银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1.08万亿元。 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71万亿元,同比少增1.12万亿元。 0101 拥有储蓄“情结”的中国人目录 0202 存钱“大作战” 0303 都是为了“存点”安全感 C o n t e n t s 0404 获得安全感不能仅靠存钱 PART 01 拥有储蓄“情结”的中国人 在古代,经历过兵荒马乱和社会动荡后,无论是王宫贵胄还是普通民众,都知道“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的道理。进入现代社会,我国大众依然热衷于存钱。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民众的储蓄热情空前高涨。 我国民众源远流长的“存钱史” 中国人自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崇尚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还具备未雨绸缪、储存“今日之财 富”以防“明日之不测”的意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存钱的专用器具——缿(Xiang)。在宋代,为了给小孩子灌输存钱的意识,父母 会购买或者自己制作形似老虎、小猪、小牛的“铺满”(即现在的存钱罐),待钱币装满之后,则将其敲碎取出钱币。 而在一些稍富裕的家庭中,当“扑满”这样的小存钱罐无法储存家中的财富时,他们便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存钱方式— —把钱袋进坛子里封好口,再埋在自家院子里或其他隐蔽的地方,待有需要时,再挖出来使用。我们听说过“此地无银三 百两”的典故便出于此。 当然,对于更富裕的家庭而言,当坛子都不够用时,他们便开始修建“钱窖”(与地窖类似)。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中就记载过这样的故事: 宋仁宗年间:在洛阳当官的张观相中了一间大宅。在买房时,卖家以“房子下面可能埋着祖宗留下的财富” 为由,向张观索要了一笔“掘钱”(在当时的洛阳,很多财主都喜欢把金银财宝藏于地下)。后来,在卖家的 强烈要求下,张观先后支付了一千多缗(min)“掘钱”。许多人嘲笑张观太傻,但没想到,张观在扩建房屋 时竟然真的挖出了一笔横财,里面放着几百两黄金。除去买房及支付的“掘钱”费用,张观还小赚了一笔。博物馆里的“扑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