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学情”的概念最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见于黎世法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它的产生与教学论研究的转向关系密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促使教学论研究转向。而学情分析走进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最初,“学情”指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学情分析的内容是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学情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的层面,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行动的基础和策略指南。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质量不高、学习负担过重、厌学等问题,研究者展开了学情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研究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怎样进行预习、怎样上好课、怎样对待练习和作业、怎样阅读和复习、怎样应考、怎样思维和记忆。学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会学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起始点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教学活动必须以学习者所具备的条件为依据,提供与学习者已有条件相符合的支持系统。教学过程的任何特征都应该由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那些要求来决定。不少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指出,学情分析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个资源。
二、核心概念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情分析”这个词语具有减缩的性质。它由“学情”和“分析”两个词组构成。第一种解读,学情是学生情况的缩略语。第二种解读,学情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缩略语。不同解读,使得“学情”这个词组的内涵不同,进而影响学情分析的内容框架。在第一种解读方式中,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心理、智力、情感态度等。而在第二种解读方式中,教师只关注与学习某一些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生情况,而忽略与此关系不大、不太相关的学生情况。第一种解读方式比第二种解读方式囊括的内容更广。两种解读方式都具有合理性。第一种解读方式更适合学期学情分析和班主任工作的学情分析,而第二种解读方式则更适合科任教师对课时学情、单元学情的分析。本研究关注第二种解读。
在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中的“分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话语方式。“分析”在学情分析中不仅仅是对学情的静态的、细致的描述或者誊写,而且更多地包含了“做”和应用的成分。在教师得出学情分析的结论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寻找学情分析的结果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关系,即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要与学情分析的结论具有针对性。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要超越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割裂的现状,实现二者的整合,不仅需要建构一个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聚焦学生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学情分析行动系统,同时需要借助科学的学情分析方法保障该系统的科学运作。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整合的意义在于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教学、研究、评价,乃至教师专业发展四位一体的独特方法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主要功能、基本内容及其常用方法等,拓广性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