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世界银行学院 发展终身学习 提高中国竞争力 (概要) 卡尔·达尔曼 曾智华 王水林 美国 · 华盛顿特区序 教育和培训是知识经济的基本支柱。知识日趋重要使教育和技能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全 球竞争力方面比以往更为迫切。高水平的教育能够使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知识,高质量的高等教 育推动知识创新和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如果人们使用 新的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技能。 中国在扩大各级各类教育机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提高了成人文化素质,提供了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然而,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全球经 济环境,中国应该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保障竞争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安宁的 手段。为了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满足实现规模经济和有限资源调配的 需求,中国需要建设各个部分之间相互沟通衔接、更为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本书主要从经济角度描绘了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帮助认识 和理解教育培训体系的需求和各种各样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并提出了建设一个更为有效 的终身学习体系应采取的政策途径。这里包括政府从教育培训的提供者到宏观体系的建筑设计 者、促进者和监管者的职能转变。政府将通过健全的鉴定、评估、职业资格制度、与劳动力市 场的紧密联系、与非政府参与者的伙伴关系、更好的资源配置和财政金融资助计划保证教育培 训的质量和针对性、效率与公平。政府也应当提供对所有参与者的信息服务、发展教育金融市 场、引入私人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本书由世界银行学院与世界银行亚太地区和人力资源开发部合作推出。我们希望本书为中 国和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在构建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Frannie Leautier 世界银行主管世界银行学院的副行长前言 由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卡尔·达尔曼、曾智华、王水林撰写的《关于实施终身学习、提 高中国竞争力》的研究报告即将在中国出版。这是继2001年卡尔· 达尔曼和简-艾立克·奥 波特在中国出版《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之后的又一部值得向中国读者推荐的力作。 这篇研究报告,是作者积累多年,披阅三载,并且和中国国内专家多次切磋、共同努力的 成果。我见证了作者们艰辛研究的整个过程。2004年11月,应世界银行之邀,我和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的几位同事前往华盛顿,和包括该报告作者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就 “知识经 济对中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挑战”问题展开了为期五天的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内容涵括 了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职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劳动力市场、鉴定和质量体系、 教育融资、相关的国际经验和成功案例等。此外,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其他场合,或者通过电子 邮件,研究报告的作者与中国的专家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讨论。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这篇报 告的分析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坚实基础。显然,作者提出的建议对于中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是 大有裨益的。 终身学习的实质就是终身进步。中国人从来就有勤奋好学、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只是几 千年令人窒息的封建礼教和“八股”文化,造成了中国人死记硬背、“述而不作”,甚至厚古薄 今、因循守旧的思维。但是,事实证明,一旦挣脱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建立起一个适 合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体制,中国人就会爆发出令世界震惊的学习动能和进步力量,从而在创 造出充分涌流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的古训说,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这在知识更新缓慢、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又 很短的远古时代也是至理名言的话,那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比1000年以 前成倍增长的今天,就更是人人应该铭记在心的真理。 当今许多国家都在重新确定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为了在全球竞争中 争得先机和保持优势,这些国家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并将其列入基本国策。 美国在1976年就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1988年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 年制定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欧盟将1996年定为欧洲终身学习年,韩国在1999年颁布了《终 身教育法》,德国的基本法也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国家的责任。 显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转变的发展 阶段,7亿劳动力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继续学习,而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我们将人口规 模的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但正规教育的覆盖面需要拓展,在职学习更成为人们不断 吸取新知识和保持必要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变经常性地增加了摩擦性失业,因此接受培训必然成为失业者重新就业的先决条件。另外,随着国有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过去潜在的失业者会不断释放出来,也需要通过再培训使他们找到新的就业门路。这就需要在 正规教育之外,建立起多样化的持续培训机制;需要有效的技能评估和认证体系;需要利用现 代信息和技术手段来扩大培训机会。 终身学习对固有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中国有1300万教师需要提高自 身素质和改变教育方式,2.4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法,6亿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实现 从命令式到启发式的转变,所有的人都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除了要继续扩大正规 教育系统的规模和提高质量外,教育系统还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离开学校后仍能继续自学的能力。 中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力资源匮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把大量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一种人力 资源优势,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 得国际竞争力的一项战略选择。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在过去近30年里, 大约有一半农业劳动力转入了非农产业,其中又有差不多一半进入了城市。正是这种中国历史 甚至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规模的人口转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事实表明,随 着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总数接近“死水位”,而且平均年龄偏大,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的劳动力无限 供给的形势正在发生转折。因此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必然不断上升,从而加速了产业的升级 和转移。如果不能及时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培训的体系,迅速提高这个总体上还是缺乏必要专业 技能的群体的素质,在工资提高、福利改善和充分就业三者之间可能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和统计数据,中国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结构性的供不应求已经出现。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将会绝对地逐年减少。 同时,中国社会“未富先老”,老龄化以大大超过世界的平均速度在加快,养老金体系面临很大 的压力。看起来,中国按照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行的延长退休年龄的做法,在今后也推 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鼓励老年人充分发挥潜能,只是或迟或早不得不做的事情。因此,由于 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的就业年限在延长,终身学习就更加显得重要。 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相比,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首要的问题 是学习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中国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就需要扩展学前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增 强中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育与劳动力培训市场。然而, 现在的供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制约了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 高。就高等教育而言,2006年中国高校在学人数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到22%, 但高收入国家1996年就达到了62%的平均水平,美国、加拿大则超过了80%。 同时,教育培养人才的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尽管中国的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