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作者 : 李鲜丽、韦嘉
单位 : 昆明医科大学
第十三节
艾滋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概 述
一
艾滋病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播途径: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发病机制: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最终并发严重机会感染和肿瘤。
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病 原 学
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HIV-2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HIV外界抵抗力:低
对热敏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
以下消毒剂37℃处理10分钟可灭活:75%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
传染病学(第9版)
流 行 病 学
三
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
HIV感染者 窗口期 2~6W。
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眼泪和乳汁。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性接触
同性恋
异性恋
经血传播
母-婴传播
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第9版)
目前全球的主要传播方式(>75%)
我国(63.9%)
HIV的性传播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性伴数、性伴的感染阶段、STD和生殖器部的损害程度、性交方式及保护措施等。
性接触传播
传染病学(第9版)
输血及血制品采、供(6.6%)。
共用针具(我国静脉注射吸毒约28.4%)。
接入性医疗操作。
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
经血途径
传染病学(第9版)
母婴传播
传播概率 11%~60%
传染病学(第9版)
以下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人群普遍易感。
15~49岁发病者占80%。
儿童和妇女感染率逐年上升。
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学(第9版)
男-男同性恋。
静脉药物依赖者。
性乱者。
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高危人群
传染病学(第9版)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
全球估计共有3670万名HIV感染者。
201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180万。
HIV感染相关的死亡人数约100万。
次撒哈拉非洲地区仍是艾滋病感染者最多的地区。
流行状况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2017年报告病例数57194例。
死亡数15254例。
2013—2017年艾滋患者的报告死亡数均居我国乙类传染病死亡数首位。
中国艾滋病流行情况
传染病学(第9版)
感染率持续下降。
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其次为注射吸毒。
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
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传染病学(第9版)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一)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CD4+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骨髓造血干细胞
3.HIV侵犯各种表达CD4+分子的细胞
机会性感染肿瘤
神经精神症状
(一)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直接损伤:HIV病毒对受感染细胞溶解破坏和诱导细胞凋亡。
免疫损伤:细胞毒效应;ADCC效应。
感染骨髓干细胞,使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CD4+T淋巴细胞的极化群Th1/Th2比例失调。
4.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一)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AIDS 的病理特点是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
病变主要集中在淋巴结(反应性、肿瘤性病变)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CNS有神经胶质细胞坏死、血管周围炎和脱髓鞘等。
(二)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临 床 表 现
五
潜伏期 平均8~9年(数月~15年)
Ⅰ期 急性期(primary infection)
Ⅱ期 无症状期(asymptomatic infection)
Ⅲ期 艾滋病期(AIDS)
(一)临床分期
传染病学(第9版)
病毒血症+免疫系统急性损伤。
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倒置。 WBC和血小板减少。
可检出HIVRNA及P24抗原。
HIV抗体则在感染数周后才出现。
1. 急性HIV感染 2~4W
传染病学(第9版)
HIV急性感染
传染病学(第9版)
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抗HIV阳性,CD4计数逐渐下降。
有传染性。
2. 无症状感染 6~8年
传染病学(第9版)
(1)HIV相关症状
体重明显减轻(>10%)。
持续1个月以上发热(>38℃),盗汗,腹泻。
部分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
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3. 艾滋病期(CD4计数常<200个/μl)
传染病学(第9版)
艾滋病患者
传染病学(第9版)
(2)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3. 艾滋病期
传染病学(第9版)
呼吸系统
感染性
细菌性支气管炎/鼻窦炎
细菌性肺炎
结核及鸟分支杆菌(MAC)感染
肺孢子虫肺炎(PCP)
病毒性肺炎
真菌性肺炎
肿瘤 卡氏肉瘤,淋巴瘤,肺癌
传染病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