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
海虹老人涂料品牌管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
3
1.市场调研结果
2.参观工厂小结
3.竞争状况分析
4
家用装饰涂料
市场调研报告
内部传阅文件
2000-3
5
我们做了什么
在广州、深圳、顺德进行:
消费者调研
最近使用者/未来计划使用者
较高收入者/中低收入者
经销商深访
一级代理商/零售商
市场走访/观察
参观工厂
6
报告内容
一、“来自消费者的声音”
1、油漆类别的消费模式与需求
2、对油漆品牌的认知和评价
3、对油漆类别的感性联系
4、几个主要油漆品牌目前与消费者已建立的关系
二、“来自经销商的声音” + 市场观察
1、主要品牌的销售模式
2、受经销商欢迎的营销协助
3、店头宣传手段评估
7
一、“来自消费者的声音”
1、油漆的消费模式、需求与认知
2、对油漆类别的感性联系
3、几个主要油漆品牌目前与消费者已建立的关系
8
他们的生活
2000年普遍感到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从小方面可以看出
买/供商品房的人增多
感觉装修的人多了(特别是年前)
三地生活形态各有不同
广州: 房改影响大,白领阶层增多,购商品房者趋多
深圳: 生活节奏紧张,外来人口聚集,赚钱至上,素质较高,戒 备心较强,租房者相对较多
顺德: 贫富两极分化,私房多,生活随意,重视邻里亲情,整体 素质相对较低
9
他们对家居装修的投资考虑
新商品房
房改房(已属自己)
旧的私有房
租房
公司宿舍/分房(不属自己)
投资大
投资小
“以前不是自己房,
不知几时又搬走,
就随便点,现在自己
房买些高级点的”
楼市的兴旺、房改政策等推动家居装修的步伐,家居装修市场潜力巨大
¥
10
油漆在家居装修中的角色
消费者对油漆的关心度不算太高
相对于房间间隔、地板、家具的考虑,油漆的选购属于十分简单的事情,花费和精力最少
但墙面装饰对整体家居装饰影响很大
且存在一定的购买风险
如搬家具的麻烦
“等于帮墙穿
衣服,怎么能够
忽视墙身”。
“要考虑与地板
、家私的搭配,都挺
头痛的”。
“小兵立大功”
“(翻新)油一
次好麻烦的,家
居要搬来搬去。”
[注:消费者使用较多的是墙面漆,以下油漆均指墙面漆]
11
油漆的消费模式
计划装修/翻新
初步了解市场和产品
确定价格范围,初步选定品牌
进一步收集信息,确定品牌
购买
广告
亲友口碑
装修师傅
零售店主
影响源
12
油漆的消费特点
有需求才去了解,且决策期短
一旦决定装修才开始了解油漆
从收集信息到购买为几天至一周的时间
隔3-5年会再翻新一次,当有使用经验后决策期会更短
主动寻求信息,被动接受教育
消费者通常认为自己对油漆了解较少,会寻求不同渠道去获取信息和寻求外界协助
信任电视广告、承包的装修师傅、亲朋和店主提供的产品信息
通常带上装修师傅一齐去选购,听从推荐
13
油漆的消费特点(续)
寻求不同渠道提供不同信息
电视广告: 知名度,突出利益点
报纸/杂志广告: 油漆的选购标准,品牌的详细 功能介绍
装修师傅: 不同档次、不同品牌的差异比较
店主: 不同档次、不同品牌的差异比较
对油漆功能的需求被逐步拉升
受厂商宣传信息影响,会以大品牌的承诺作为选购标准(如立邦承诺的防水和覆盖裂纹功能)
14
对油漆效果的需求
美观
颜色柔和/光滑幼细/光泽度适中/...
保护
不爆裂/不掉灰/防水/防潮/防霉/覆盖裂缝/防裂纹/...
易维护
色泽持久/可擦洗/...
健康
无异味、对人体无害/有清新香味/...
体现个性
自由选择颜色及搭配
心理利益
享受/调节心情
无后顾之忧
生活轻松
健康
生活情趣/有个性
基本
附加
必须满足基本需求,附加需求才有意义;例如消费者不会觉得一个能满足健康需求、但不能防水的产品有吸引力
15
对油漆效果的需求(续)
更进一步的期待:
变色(不同灯光下会有不同的效果;天热变冷色,天冷变暖色)
自动调温(冬暖夏凉)
国外最新趋势参考:
防止光污染
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自然涂料(各种仿真装饰效果)
吸味涂料
---摘自剪报
16
认知中有几类油漆品牌可供选择
国产品牌
价格实在
功能基本
老牌子,知名度高
主要针对大众化低档市场
产品没有创新
南方、青竹
电视塔、五羊
大地漆
合资/港资品牌
价格中档
品质中上
功能介于国产与进口品牌之间
菊花
骆驼
进口品牌
价格较高
功能全面、先进
品质高
经常有创新
知名度高
广告宣传多且吸引
立邦
ICI
17
消费者细分
国产品牌使用者
中低收入
年龄稍大
住房多不属于自己
对油漆的要求较基本(白/耐用/不掉灰)
价格导向
合资/港资使用者
中等收入
希望拥有进口品牌的品质和功能,但有一定的价格障碍
认为进口品牌贵得有道理
进口品牌使用者
中高收入
较年轻
新房装修者的比例较大
希望功能越多越好,全面且先进
注重生活享受
注重档次感
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18
未来的潜力市场在中高档市场
数据显示, 2001年的中高档装饰涂料市场将从99年的46%上升到66%
因此,定位在中高档有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高 5%
中 低
41% 44%
高 33%
低
33%
中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