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徐迎春、杜立中
单位 : 浙江大学
第六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九节 新生儿黄疸
第十节 新生儿溶血病
重点难点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
新生儿溶血病的并发症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新生儿黄疸
第九节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儿科学(第9版)
4. 肠肝循环
3.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2.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二)新生儿黄疸分类
根据临床实际,目前被接受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评估方法是采用日龄或小时龄
胆红素值分区曲线,又称Bhutani曲线
胆红素水平判断:不同胎龄和生后小时龄、以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新生儿溶血、头颅血肿、皮下淤血、窒息、缺氧、酸中毒、败血症、
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
分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儿科学(第9版)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
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或每小时<0.5mg/dl
血清总胆红素值尚未超过小时胆红素曲线(Bhutani曲线)的95百分位数,或未
到达到相应日龄、胎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儿科学(第9版)
小时胆红素风险评估曲线(Bhutani曲线)
儿科学(第9版)
>35周新生儿不同胎龄及不同高危因素的生后小时龄光疗标准
儿科学(第9版)
病理性黄疸 (pathologic jaundice)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超过小时胆红素风险曲线的第95百分位数;或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每小时
>0.5mg/dl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儿科学(第9版)
出现上述任一项情况应该考虑有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汁排泄障碍
儿科学(第9版)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
血管外溶血
同族免疫性溶血
感染
肠肝循环增加
母乳喂养与黄疸
红细胞酶缺陷
红细胞形态异常
血红蛋白病
其他: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儿科学(第9版)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缺氧和感染
Crigler-Najjar综合征
Gilbert综合征
Lucey-Driscoll综合征
药物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其他:脑垂体功能低下和21-三体综合征等
儿科学(第9版)
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Dubin-Johnson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肠道外营养所致的胆汁淤积
胆道闭锁
儿科学(第9版)
新生儿溶血病
第十节
新生儿溶血病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在已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 Rh血型不合较少见。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 ABO溶血
儿科学(第9版)
2. Rh溶血
(二)病理生理
儿科学(第9版)
胎儿红细胞溶血轻
◆ ABO溶血
◆ Rh溶血
胎儿红细胞溶血重
胎儿血中胆红素↑
胎儿重度贫血
髓外造血↑
胎盘
低蛋白血症
心力衰竭
母亲肝脏
娩出时黄疸不明显
新生儿处理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
胎儿全身水肿
肝脾肿大
血清UCB过高
血脑屏障
胆红素脑病
(三)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
1. 黄疸
2. 贫血
3. 肝脾大
儿科学(第9版)
ABO溶血病与Rh溶血病的区别
儿科学(第9版)
(四)并发症
1. 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2. 胆红素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又称为微小核黄疸,典型的胆红素脑病外,临床上也可仅出现隐匿性的神经发育功能障碍,而没有典型的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轻度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异常、单纯听力受损或听神经病变谱系障碍。
儿科学(第9版)
胆红素脑病分期(4期)
第一期: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偶有尖叫和呕吐。持续约12~24小时。
第二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轻者仅有双眼凝视,重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内旋,可出现角弓反张。此期约持续12~48小时。
第三期: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此期约持续2周。
第四期:出现典型的核黄疸后遗症表现: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儿科学(第9版)
(五)实验室检查
1. 母子血型检查 :检查母子ABO和Rh血型,证实有血型不合存在
2. 检查有无溶血
3. 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
(1)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即改良Coombs试验
(2)抗体释放试验
(3)游离抗体试验
儿科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