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做保险史学的传播者 文/赵守兵故事梗概:(“历史蕴含价值”,保险历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运用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提升从业者的人文素养,促进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呢?作者在阅读了《中国保险史志》和《中国保险史》等史料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了其他的一些保险史料,对保险历史蕴含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不遗余力地将保险史料与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从业者、公众分享。历史时刻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人并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担有对社会、对民族、对祖国的责任。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史学的价值将如沉睡的宝石,将熠熠生辉。)“历史蕴含价值”,保险历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运用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提升从业者的人文素养,促进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呢?近些年来,我在阅读上个世纪颜鹏飞教授的《中国保险史志》和宋国华领衔主编《中国保险史》等史料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了其他的一些保险史料,对保险历史蕴含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不遗余力的推广和传播保险历史知识。 写史 1997年,我开始从事寿险营销企划工作,并订购了中国台湾地区保险行销集团出版的《保险行销》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996年,面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发行,刚刚进入大陆,单期价格150元人民币。这本杂志介绍了诸多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老牌保险公司的案例,给我打开了一扇相对全面观察和了解保险业的窗口。由于杂志性质所限,对这些公司的介绍都是片段的。一个疑问由油然而生,造成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保险业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不久从同事那里得到了一本《亿兆传奇——国泰人寿之路》,这是一本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台湾地区国泰人寿成长历程的传记书籍,使我有机会可以相对全面的了解了一家公司的成长历史。2003年,我在《深圳商报》上看到了《一本书的价值》一文,其主要观点是“著述恩泽后世,授课惠及当下”。这篇观点对我触动很大。既然台湾同胞可以出版这种图书,为何大陆难以觅到类似图书的踪影呢?这和我们保险业的主体对保险历史的认识有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大陆保险企业创办时间都十分短暂,寿命还不长有关系。友邦保险的寿命有80多年了,平安保险也有10多年了,可否将它们的发展历程记录下来,供业内参考呢?陈东升先生说“左眼看友邦,右眼看平安”,是先写友邦保险还是先写平安保险呢?在与友邦保险的朋友多次交流后,我觉得还是要先写友邦,因为这家公司的历史以及其呈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程度总是让我不断收获惊喜。期间,正是保险业狼烟四起的时刻,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业内的诱惑很多,在外面兼职讲讲课,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到些零花钱,但是要在青灯下做一个“码字师傅”,夜夜苦熬,敲敲打打,就颇需几份定力了。2007年,当《解密友邦》、《平安保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