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THE FOCUS 本期焦点015
赵:到头了
郑:大部分都是300万元到1000万元之内的,
而且偏低的,不足500万元的多一些,数量上也占
大头,因此,这部分影片的质量如何,能不能盈利,
实际上是中国电影下一步最应该关心的事情。大片
有自己的规律,它的投融资机制是单独运行的,跟
其他的影片没有太大关系。而且从目前来看,我对
大片还比较乐观,它发展的理性化程度比我们想象
的快。前年评论界认为《墨攻》第一次出现了大片
理性化倾向,有人开始思考一点文化含量问题了
不像《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些,让
所有人只看到了大片的弊端。当然纯港产的大片像
《见龙卸甲》、《江山美人》还在继续这样,这是香港
过去的极端自由化市场带来的投资的非理性的后遗
症,再加上现在某些投资人其实不是做电影的,所
以他们可以不按电影规律来。从《墨攻》开始,到《投
名状》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各方面素质的相对提高,
再到《集结号》,就出现了一个中国大片新品种,满
足了各种需求。原来人们对《梅兰芳》都不抱太大
的希望,但是所有看过的人都认为不错。如果按照
这个势头,虽然不敢奢望每年都有一部非常理想的
大片,但至少表明大片运作的理性规律越来越显现
出来。当然,大片的门槛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进也
进不去。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绝大多数中青年创作
人员,还有除了20部美国大片,10部中国大片所
占的档期之外,怎么解决一百部左右的国产中小成
本影片的市场出路?这个不是从今天开始提的,早
就有人提过。一个国家电影的丰富和文明程度,就
像倪震老师说的,银幕上的个体生命价值,其实更
充分的表达是在这部分电影里的。这部分影片也包
括参加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和主旋律电影,应该更看
重这个。我个人的看法,由于所有的电影院和发行
院线都在初创期,原始积累阶段,在简单利润的甜
头还没有尝够之前,不会有哪一家影院或哪一个院
线主动提出要做文化。赵总去年发起全国七百多家
影院组建一个“国产影片专映联盟”,我们都去捧场
了。全国七百多个多厅影院都签字响应,拿出一个
厅只放国产片,永远不放外国电影。但是后来我了解,
这个所谓专映国产片,不分什么影片,只要是国产
片就行,只是不上映外国片,也就是说,有大片的
话肯定是放大片。至于中小成本的影片,只可能在
没有国产大片的情况下才能放一点,这一年下来就
没剩几天了。后来吴思远在华星影城又进了一步,
每星期三拿出一个厅,只上映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
那次我们也去捧场了。我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立
春》在国外拿了奖,国内只有50万元的票房。《青
红》还不错,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奖,在国内
拿了300万元的票房,但是《左·右》只拿了二十
多万元的票房。我们欢迎有更多的吴思远这样的老
板,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归根结底,院线应该为自
己的长远考虑,从现在开始培育多层次的分众市场,
凝聚喜欢看有文化、有思想的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
观众。赵总的广东院线现在北京开了最豪华的影院,
你能不能率先做一点摆脱原始积累的理性经营,追
求可持续发展?我曾经在文章里说过,过去我们的
大部分电影院是国营的,经理都是上级任命的,任
期有限,比如三年,他就会在三年内拼命盈利,什
么电影赚钱就上映什么,他有了业绩,职工也希望
多挣点福利。现在影院的性质开始股份制,还有合
资影院,比如星美院线就应该转换思路,做这种事情
我前天得到的消息,“影协”的康健民书记在新装修
的“影协”电影院加了四个小厅,专门放映艺术片,
不求盈利。我们电影学院的张会军院长也在改建四
个放映室向社会开放,让青年导演带片子来放。这样,
不久以后我们至少有了八个厅专门放映中小成本电
影,正好北三环东西两头。怎么经营这种影院?西
方有的是现成经验,比如卖套票、组织周期回顾展
等等。尹鸿说他有一个学生已经在网上搞了一个这
样的东西,放的都是经典的外国影片,是正版盗版
我不知道。比如说预告下个月的几号要放谁谁的电
影,所有愿意看的人共同讨论一个时间,借个地方
放碟,据说每一次都是人满为患。从改革开放到现
在,我们电影做的许多事情,实际上是美国人多少
年前就开始做的。艺术院线同样是这样,不需要你
去创造,而是有现成的做法。90年代上海有个胜利
影院,想专门上映艺术电影,但是三个月就倒闭了,
因为能上映的都上映了,没有新的片源。当时票房
最高的都是《血溅鸳鸯楼》、《金镖黄天霸》这样的
电影。大家都不拍艺术片了。北京新影联原来搞过
AG院线,专演文化艺术电影,结果也是一个月就
撤了。如果我们呼吁了半天中小成本电影,根本目
的是希望中国电影拍得多一点文化艺术含量,但是
出来的都是《十全九美》这样的,那也得砸锅
赵:我倒认为像《十全九美》、《疯狂的石头》
这样的电影,应该是中小成本电影生产的一个路子
电影走向产业化之后,我们发现,原来在七八十年
代,甚至90年代前期,电影拥有的很多功能,比如
文学功能,今天都被电视剧和长篇小说之类的代替
了。现在人们不希望进电影院去感受那种文学艺术
的氛围,而是要看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人们
想看到传媒上面的那些焦点人物,注定了这种影片
的成本是很高的。中小成本影片不可能有大明星、
大制作、大场面,不可能有观众所希望到电影院看
到的东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成本影片就
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十全九美》这样的电影,
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是“山寨”电影,就是贴牌的、
仿造的,观众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
么,完全是以消费为导向,甚至去仿造、模仿、剽
窃人家的品牌,这是“山寨”的做法。当然《十全
九美》不完全是这个概念。“山寨”的概念第一是很
016
市场,很消费,第二是成本很低廉,甚至很大胆地
去做一些不一定很高尚的、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东
西,但是很容易实现成本回收。我认为模仿没关系,
因为它能够满足消费。另外就是郑老师说的要拍艺
术电影。这种东西中国很缺乏。为什么从A级院线,
到国产电影专映厅,再到艺术院线都很难搞起来?
因为中国称得上做艺术片的导演、编剧、投资人都
很少。如果开辟一条艺术院线,但是没有几部经得
起观众检验的电影,几个月就会偃旗息鼓。如果艺
术创作在思想观念上更加创新,能够超越一般观念
和范畴,给人们带来一些对个体生命的新的感悟和
震撼,显现出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感觉,这样的作品
才能最终给艺术电影带来生命,走向长远。香港的
艺术影院很容易生存,因为它的电影市场没有国界,
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而且肯定是好莱坞
电影不能带给观众的。它可能就是导演一生的感悟、
编剧一辈子的发现,总能够找到一些类似作家作品
的电影。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艺术电影能够源远流
长的生命所在。如果我们要拍中小成本电影,就要
在艺术电影的方面更开放、想象力更丰富。中国改
革开放30年,迈出这么一大步,根源就在于解放思
想。我们还要更大胆一些,继续解放思想。现在电
影界还可以继续鼓励“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
刚刚出来的时候的那种创业精神,这样艺术电影才
能够繁荣发展。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为中小成本
影片杀开一条出路。极端的“山寨”做法和很艺术
的探索,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中小成本电影有生存空
间的、能够让中小成本电影继续做好的两条路
郑:还有就是现实题材,现实生活,三贴近
为什么现在有些所谓“三贴近”的电影没人看呢?
就是因为还不是真的贴近群众。表面上拍群众,主
旨还是贴近领导。中国电影现在缺乏真正的现实主
义精神。其实从谢晋一直到第四代,大部分拍的就
是这种电影。这种电影即使在今天拍,1000万元以
下也没有问题
赵:关注人民关注的问题必须是创作者有自己
的思想,而不是领导的思想。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是
有领导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自己
的思想,不可能产生中小成本艺术片思想的信息量
郑: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想有自己的思想,但
是找不到投资,要是关注领导的思想就能找到投资
其实这当中的问题很复杂。首先,一个国家的健全
的电影结构中,高中低成本都应该有,实际上在好
莱坞全面占领市场的大形势下,世界各国主要是发
展中小成本电影。我以前也查过史料,别的国家不
是没有试过这种大片路线。用大片来跟好莱坞抗衡,
支撑民族电影业,法国做过,韩国现在还在做。事
实证明,可以做一时,但是做不长。当然,这不是
说不让拍大片,大片永远要拍下去。但是最终在发
展民族电影的文化和与观众沟通的时候,中小成本
的影片就变得特别重要。我觉得这种局面现在世界
很多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我这次给澳大利亚亚太
电影奖当评委,看了近一年来亚洲各国的三十多部
影片,看到有非常多的变化。这次的大奖我们给了
哈萨克斯坦的《图尔潘》,此前东京电影节大奖也给
了它,故事背景有点像《季风中的马》,写一个复员
军人回到家乡,牧民都离开草原,可他就喜欢放羊,
他求婚的女孩最后也进城了。低成本,手持摄影,
很朴实,但一点都不枯燥,拍得好看,导演技巧也
很高,能跟观众沟通的信息特别多,不像我们的小
成本电影,好像是越苦越好,越少人看懂越好。还
有伊朗电影,人家那里限制也很多,但电影里却有
那么多人情味,那些思想的光芒是怎么出来的呢?
今年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雀之歌》,写一
个农村的爸爸在农村种地种不下去了,就到城里开
“摩的”,这么一个故事。但是里面人物性格丰富,
故事曲折起伏,还带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