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摘要
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以演进的问题。我国大
多数企业仍处于仿造为主的阶段,缺乏技术集成与原创能力,企业能力结构现状
和环境需求不匹配。其原因有三点.一,企业不明确转型背景下技术创新能力随
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二,企业难以通过企业边界内各子能力之间的协同发展促
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三,在快速变化的转型经济环
境下,很多企业对环境、自身战略和能力的全面感知能力弱,导致难以根据新机
会及时地引发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演进。
现有理论尚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将适应性演化视角和协同_视角结合起来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演化,有助于均衡“柔性”和“效率”,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技术创新
能力演化的规律。一方面,适应性演化视角有助于揭示为了适应环境,技术创新
能力演进过程中动态目标的调整。另一方面,协同视角有助于揭示为了实现适应
性演化,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如何通过子能力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各演进阶段的静态
目标。但仍有局限性:一,缺乏对于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的实证
研究;二,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协同机理不明;三,缺乏认知因素促进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途径的研究。第一个问题是why”和“what”的问题,涉及
到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原因和路径。第二、三个问题都是“how’’的问题,涉及到
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的机理和途径。
沿着“认知基础+协同创新+适应性演化”的主导逻辑,基于实际问题和理论
问题的交集,本文提出研究问题:转型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战略构架这一认知
因素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协同,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适应动态
环境围绕这一基本问题,本文设计了四个子研究:1)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
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性的探索性案例研究;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3)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子能力间协同机理;4)
战略构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的途径。
子研究一从实际问题出发,跳出了创新能力演化的静态分割观这一旧有论证
思路,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理论,应用案例数据、理论阐述和研究模型相互印
证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信雅达、华为、福建邮科),通过国内三家不同行
业和所有制企业的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编码和分析归纳,讨论了转型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
进规律性:-,跨企业边界宏观适应性演进规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存在
随时间的适应性演化规律;二,企业边界内协同规律:在合适的战略构架驱动下,
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子能力(战略柔性、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间存在着跨层
次随时间的协同规律。
子研究二基于子研究一案例研究中适应性演化规律展开,针对现有文献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後的实证研究的缺口,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技
术创新能力的三种构成子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的
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确定了一条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重
要路径:“吸收能力主导沿吸收、集成能力为主向吸收、集成、原创能力高水平
均衡发展”。且环境越动态,其演进方向越明确。这一“从单一到复合的演进路
径,是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过程。
子研究三基于子研究一案例研究中提出的协同规律展开,分别就两种协同行
为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1)首先,对于能力间补充/互补的协同行为,针对
现有文献中存在的知识源搜寻能力间关系是互补或替代的争论,通过文献综述、
探索性案例研究、概念模型构建和统计实证等过程,以横向研究的方式揭示了在
组织柔性的调节下,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选择的作用机理:a)表现为跨
外部边界搜寻能力和跨内部边界搜寻能力互补的战略柔性,更易引发吸收能力主
导的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相比于其他能力结构类型);表现为跨外部边界搜寻能
力和本地搜寻互补的战略柔性更易引发吸收、集成能力为主的技术创新能力类型
(相比于其他能力结构类型);表现为跨外部边界搜寻行为的战略柔性,更易引
发吸收、集成、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相比于其他能力
结构类型)。b)组织柔性对战略柔性的补充更易引发吸收能力主导型的技术创新
能力。2)对于能力间良性互动的协同行为,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针对技术创
新能力演进领域中存在的创新能力内部协同机理和认知因素的缺口,通过规范的
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朗讯、UT斯达康、诺基亚),对企业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
能力间的协同演进机理进行进一步考察。结果发现:一,聚焦的战略构架导致企
业难以感知环境中的新机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柔性会出现一同衰退的现象,
阻碍二者的协同演进(因为若企业未感知到环境中的新机会,技术创新能力的演
进会缩小企业的知识缺口,进而削弱战略柔性和知识搜寻行为的广度。);二,战
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的驱动力在认知层面。复杂的战略构架通过加大
感知的知识缺口,防止技术创新能力演进带来的惯性,促发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
能力的协同演进。
子研究四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在技术创新能力演进途径力面的不足,基于
前文分析和理论基础(上层梯队理论、认知理论和知识结构视角),构建了从搜
寻知识到创造知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量化战略构架、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
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和跃迁途径。研究发现:一,
技术创新能力沿着从单一能力到复合能力的路径(“吸收能力主导+吸收、集成
能力为主+吸收、集成和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演进,辅证了子研究二的
结论;二,调节战略构架的复杂度是促进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从
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路径跃迁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理论上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
适应性演进规律及“从单一能力到复合能力”的演进路径。第二,揭示了在组织柔
性的调节下,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选择的机理及协同效应,调节了在技
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中多种知识源搜寻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的争论。第三,
揭示了战略构架促进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的机理,且调节战略构架
复杂度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维持在20%-50%区间内的战略构架复
杂度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路径的跃迁。
除此之外,本文还具有实际意义。第一,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初期就需
要有能力演进的意识,并在能力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强化这一意识,这才能从认
知上避免刚性,有意识地为能力演进最好准备。另外,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
发展阶段的局限性,需要有重点地,分阶段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沿着“吸收能力主
导型+吸收能力、集成能力为主型+吸收、集成、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型”
路径演进。第二,为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企业应该协同表现为不同搜寻
行为的战略柔性,选择合适的知识搜寻战略。为了形成吸收能力主导型技术创新
能力结构,需要加强企业外部知识源和部门/产品线间知识源的互补;为了形成
吸收、集成能力为主的能力结构,需要加强企业外部知识源和产品线内知识源的
互补;为了形成吸收、集成、原创能力均衡发展型能力结构,需要更加重视企业
外部知识源,促进创意的产生。第三,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战略柔性、组织柔
性、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环境感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对环
境的动态适应。如果感知不到环境中的新机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柔性会出现
一同衰退现象。合适的战略构架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柔性协同演进的关
键。只有维持一定的战略构架的复杂性(20%-50%),才会不断发现巳有知识的
不足,进而引发外部搜寻,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才会不断促进原创能
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信息流
的融合;引入异质化的管理团队,保证企业家团队对环境、战略和自身能力的今
面认识。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适应性演化;协同;规律性;机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