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性的思考使我们发现,无论是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
是由我国贸易发展的模式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的。产品结构的演进、加工
贸易的发展、贸易主体的变化,与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中地位有
关;而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频发的贸易摩擦、持续恶化的贸易条件,则与我
国加工贸易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有关。对此,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作出有说服力
的解释。因此,引入一种新的框架或工具来分析和解读中国贸易发展中“量大力
小”、“量增价减”现象,从而实现中国贸易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
践中的重要课题。
产品内分I(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和
区段在空间上分布并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
的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
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和贸易方式。因此,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特点和规律,
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
新的视角深入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品内分工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构建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推动中国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实现中国
贸易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目的。
首先,本文从对“贸易大国”冷静思考入手,提出中国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悖
论”(paradox卜一‘两个似乎不相关”:一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似乎与中国比较
优势的动态演进不相关;二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似乎与中国贸易条件的
变化不相关。由此引出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路。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
中国贸易发展中这种有悖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接着,从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石一比较优势入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内在
机理及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揭示了产品内分工在当代发展的主要根源,探讨
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模式。本文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
论的精髓,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不断演进中被赋予新的特征。虽然传统的
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问分工的理论依据,但对于产品内分工,比较优势
原则依然适用。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的价值链上选择具有比较
优势的工序或环节。通过建立产品内分工模型发现,比较优势仍然是推进产品内
分工的基础和源泉,规模经济是产品内分工的根本动因,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世界
贸易体制改革及制度创新,是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条件。
然后,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贸易发展中的“悖论”作进一步的实
证分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很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释这中国贸易发展的“二律
背反”现象,而当我们把分析的视角从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贸易推进到产品内分工
的是时候,就会发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加
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低技术含量、
低附加值工序环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引入产品
内分工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悖论”后面的深层原因,也能
弄清楚中国贸易发展中表面上似乎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是由国际分工的内在必然性
所决定的。
最后,提出了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努力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新
思维和新思路。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积极参与
全球生产一体化的国际分工新体系,选择适当的贸易模式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
产品内分工既为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在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融入世界经
济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也给我国通过产品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要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首先要立足现
实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恰当环节,正确定位中国在全球价值
链中的区段;其次,要着眼动态比较优势,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参与产品内分工,提升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区段,实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区段
升级;再次,优化价值链治理,推动中国贸易向价值链高端跃迁,促进中国贸易
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结构转换,实现贸易结构的“蛙跳”(1eaping frog)升级;第
四,应以加工贸易升级为切入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工贸易是
我国参与产品分工的主要形式,发展加工贸易与其说是中国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必
经阶段,不如说是中国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必然形式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贸易悖论;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式;价值链攀升
版权所有: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25 客服电话: 0411-88895936 18842816135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