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1%和16.7%,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6.6%提高到2010年的6.9%。为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趋 势,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全国物流 园区数量稳步增长,物流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据中国物流 与采购联合会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2012年全国共有各 类物流园区754个,其中已经运营的348个,在建和规划中 的分别为241个和165个。 2.物流园区类型不断丰富。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发展了不 同类型的物流园区。在交通枢纽城市,具备多式联运条件、 提供大宗货物转运的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不断涌现;面向大 城市商圈和批发市场,提供仓储配送功能的商贸服务型物流 园区蓬勃发展;毗邻工业园区,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生 产服务型物流园区配套而建;在口岸城市,提供转运、保税 等功能的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快速发展;特大城市周边,出 现了不少融合上述功能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总体上看, 全国初步形成了定位准确、类型齐全的物流园区体系。 3.物流园区功能日趋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 快,集疏运通道逐步完善,仓储、转运设施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园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 升。园区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功能,打造形成坚实的硬件基础 和高效的软件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使物流企业能够专注从事物流业务,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和 服务水平。 4.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园区利用设施优势集聚 物流企业,减少了货物无效转运,优化了装卸和处理流程, 提高了物流效率;利用信息平台匹配物流供需信息,提高了 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降低了车辆空驶率;通过整合分散的 仓储物流设施,节约了土地资源,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通 过为园区周边生产制造、商贸等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 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二)存在问题。从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还 比较低,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政策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建设发展有待规范。由于缺乏统一规 划和管理,一些地方脱离实际需求,盲目建设物流园区,片 面追求占地面积和投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物流园 区内涵的认识,一些市场和物流企业也冠以物流园区的名 称。二是设施能力有待提高。从已建成的园区看,多数物流 园区水、电、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疏运 通道不畅,路网配套能力较差,普遍缺少铁路和多式联运中 转设施。另外,在一些重要物流节点,仍然缺少设施齐全、 服务能力较强的物流园区。三是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多数物 流园区虽然具备了运输、装卸、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但与物流发展的市场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 高、设施装备配套性差、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信息联通不畅 等问题,多式联运和甩挂作业、冷链物流服务、信息管理、 流程优化、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亟待完善和提高。四是经营管 理体制有待健全。有的物流园区缺乏政府的协调和推动,面 临规划、用地、拆迁、建设等方面的困难;有的物流园区缺 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盈利模式,园区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不足。五是政策扶持体系有待完善。由于缺少针对物流园 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建设标准,物流园区普遍存在“落地 难”、“用地贵”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 (三)发展要求。今后几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 时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 集聚优势和基础平台作用,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和居 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是促进物流业发展方式 转变、带动其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科学规划物流园区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我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 的要求,物流园区作为连接多种运输方式、集聚多种服务功 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提升物流运行质量 与效率的关键环节。科学规划物流园区有利于发挥物流设施 的集聚效应,在满足规模化物流需求的同时,提升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发挥我国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物流的有效组织和 有序管理,优化布局和运作模式,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的需要,为其他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必要支撑。 2. 科学规划物流园区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迫切 需要。科学规划一批具有较强公共服务能力的物流园区,一 方面可以适度整合分散于各类运输场站、仓房、专用线、码 头等物流设施及装卸、搬运等配套设施的用地,增加单位物 流用地的物流承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 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业和商贸业分离外包 的物流需求,减少原有分散在各类企业内部的仓储设施用 地。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已经成为当前促进物流业节约集约 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 3. 科学规划物流园区是推进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重 要举措。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物流业亟需加快 节能减排步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规划物流园区, 有利于优化仓储、配送、转运等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促进 物流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减少设施闲置,降低能耗; 有利于提升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优化运输线路,降低车 辆空驶率,缓解交通干线的通行压力和城市交通拥堵,减少 排放,改善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要 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物流要素聚集、提升物流运 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目标,以物流 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大 规范和扶持力度,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服务 功能,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物流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和区 域发展战略,立足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物流需求,依托区位 交通优势,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与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避免盲目 投资和重复建设。 ——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优先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设施 资源,充分发挥存量物流设施的功能。按照规模适度、用地 节约的原则,制定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标准,合理确定物流 园区规模,促进物流园区集约发展,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 ——完善功能,提升服务。促进物流园区设施建设配套 衔接,完善物流园区的基本服务功能。注重运用现代物流和 供应链管理理念,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拓展增值服务,提升 物流园区的运作和服务水平。 ——市场运作,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运作方式市场化。 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作用,规范物流园区建设管理制 度,制定和完善支持物流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物流园 区有序建设、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物流园区建设及管理的有关制度, 物流园区发展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全国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得到优化,物流园区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初步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运营规范、具有一定经济社会效益 的示范园区。 到2020年,物流园区的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设施能 力显著增强,多式联运得到广泛应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明显提高,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 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绿色高效的全国物流园区 网络体系,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更 加重要的作用。 三、物流园区总体布局 物流园区是提供物流综合服务的重要节点,也是重要的 城市基础设施。全国物流园区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是:根据 物流需求规模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确定物流园区布局城 市;按照城乡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 合理确定城市物流园区建设数量、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研 究制定物流园区详细规划,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 发展定位、功能布局、建设分期、配套要求等。 (一)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确定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主要依据以下条件:一是物流 需求规模,主要参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货运总量、工业 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的预 测值。二是与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铁路、公路、水运、 民航等相关交通运输规划相衔接。三是结合国家重点区域发 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考虑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物 流需求增长空间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上述条件,按照物流需求规模大小以及在国家战略 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程度,本规划将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分为 三级,确定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布 局城市70个(见专栏),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具体由各省 (区、市)参照以上条件,根据本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具体确 定,原则上应为地级城市。 专栏 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共29个) 北京、天津、唐山、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 苏州、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广州、 深圳、南宁、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共70个) 石家庄、邯郸、秦皇岛、沧州、太原、大同、临汾、通辽、包头、鄂尔多斯、 鞍山、营口、吉林、延边(珲春)、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无锡、徐州、 南通、泰州、连云港、温州、金华(义乌)、舟山、嘉兴、湖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