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序言:从420开始,从成都到重庆。 去年,也是这个前后的季节里, 我和同事们,奔波在成都与重庆之间。 为了一个后来被叫做24城的地方。 兴奋过,自然也就失落过。 “这是正常的,职业生涯中的得与失嘛”,虽然我和团队一直这样说。 但在私下里,没有停止过对于420的关注, 失去一个机会之后,或许是多了一个提高认识的机会。 今年,同样的季节,地点换到了重庆。 “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的相似性”。 重庆西建设厂地块, 或许别人在这里看到了明天,我却第一眼看回去到去年的今天。 土地渊源如出一辙; 物业形态同样是大住宅与大商业的有机组合; 体量都是超级航母级别; 开发周期长得可以让一个孩子读完两遍大学; 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力都将是前所未见,但又极其深远的; 虽然,一个在成都,一个在重庆。 我们珍视这个机会。 因为这样的机会不一定会在每个城市都出现, 即使出现在一个城市中, 也不是一个可以再二、再三的项目。 这样的战斗,我们不可以错过,尤其,在我们的主场。 所以,今天我们又来了。 PART 1 关 于 华 润 品 牌 的 思 考 一次颇为尴尬的测试 * 200名被测试人群中,98%的人不知道华润置地。 *58%的人不知道华润属于什么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35%认为华润是 做涂料,了解华润多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发展的占7%。 *7%的人了解华润是香港公司,4%认为是北京公司, 89%不知道华润来自哪里。 ** 可以得出结论,华润在重庆的品牌积累为零。 其实,在一个“零使用”的城市,这样的测试结果很正常。 * 5%的人了解万科地产,1%的人知道华润是万科的大股东, 94%的人完全不了解。 狂牛股市中的万科传奇也不过如此嘛。 *被誉为重庆名片的龙湖地产,在成渝血脉相连的城市关系中, 也不得不以一次又一次的“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活动,来强化品 牌的认知。 从晶蓝到三千里,龙湖一样需要迈过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