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17年安徽省小学综合实践优质课评比
课 题:《奇妙的剪纸》
授课人: 聂荣苗
《奇妙的剪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教材中注重吸取我们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从简、从易,将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孩子们的游戏和学习中。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不稳定、不持久,此外,他们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降低难度,培养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活动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实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学剪各种符号、学习简单的剪纸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激发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艺术修养。
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剪纸艺术,学剪各种符号,学习简单的剪纸方法。
难点:学剪“囍”字
【教学方法】
1.调查法。2.观察法。3.合作法。4.实践法。
【教学具准备】
红纸、剪刀、相关视频素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文化渗透
1.上课伊始,剪纸作品视频欣赏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剪纸》(板书课题)
2.剪纸文化的渗透
通过课前的查阅搜集,你知道了哪些关于剪纸的知识?谁愿意和大家来分享?
[设计意图:丰富的剪纸艺术作品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带给学生新鲜的感官冲击,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课前通过浏览网站、查阅书籍等调查方法,培养他们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小试牛刀
1.认识剪纸工具
剪刀、红纸、铅笔、橡皮等
2.和剪纸符号交朋友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基本练习。先观察,再动手操作,发挥主动性。]
三、吉庆“囍”字,文化传承
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剪纸”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学华老师教授剪“囍”字。
2.师生共剪,小组内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3.教师展示创新“囍”字,鼓励创新实践。
4.欣赏多变的“囍”字。
[设计意图:充分拓宽课程资源,请进省非遗传人张学华老师教授学生学剪“囍”字,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在观察、探究、合作、实践的过程中掌握 “囍”字基本剪法,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剪纸,了解剪纸,及时进行自我改进,同时发现他人长处,学会欣赏他人。]
四、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剪纸图样的文化拓展。
2.剪纸艺术生活中的应用拓展。
[设计意图:拓宽教材资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这种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不朽魅力,培养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艺术修养。]
板书设计:
奇妙的剪纸
起源 种类 应用
折→描→剪→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中国人!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中,我始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2.在整节课,孩子们的操作时间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在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能较好的掌握“囍”字剪法,并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产生了浓浓兴趣。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每次无论在自己学校还是其他学校,课堂上孩子们即使剪坏了“囍”字,也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兴趣及喜爱之情,课堂上急不可耐的会问我再要一张红纸。下课了,也久久不肯离去,问我能不能再给他们一张纸,有一次,我将自己带着的一沓纸全部留给了所试教班级的班主任,孩子们顿时欢呼了起来,这种知识的获得所带来的快乐让在场所有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我深深体会到了:你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他们会发现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