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陈生弟
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 WD)
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和以基底核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锥体外系症状
精神症状
临床特征 肝硬化
肾功能损害
角膜色素环(K-F环)
神经病学(第8版)
ATP7B基因突变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ATP7B基因主要在肝脏表达
表达产物是P型铜转运ATP酶(ATP7B酶)
ATP7B酶如何改变导致发病至今仍未阐明
神经病学(第8版)
肝:肝细胞常有脂肪变性,并含铜颗粒
脑:以壳核最明显,且最早发生变性
角膜:铜颗粒沉积
神经病学(第8版)
WD的肝脏改变
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
若累及小脑、锥体系、下丘脑可分别有相应部位病损表现
常缓慢发展,阶段性缓解或加重
主要表现是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
(一)神经症状
神经病学(第8版)
(二)精神症状
约80%患者有肝损征象
大多表现为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群
K-F环是本病最重要体征,见于95%~98%患者
皮肤色素沉着、肾功能损害、肌无力、肌萎缩、骨质疏松、骨与软骨变性
(三)肝脏症状
神经病学(第8版)
(四)眼部异常
(五)其他
WD的角膜K-F环
血清铜蓝蛋白
血清铜氧化酶活性
血清铜
尿铜
肝铜量
(一)血清学检查
神经病学(第8版)
(二)人体微量铜
肝功能异常
肾功能异常
头颅CT: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
头颅MRI:豆状核等病变部位T1低信号,T2高信号
骨关节X线平片
(三)肝肾功能
神经病学(第8版)
(四)影像学检查
T1
低
信
号
T2
高
信
号
头颅MRI表现:豆状核T1低信号,T2高信号
胞质内铜/蛋白比值远高于杂合子及对照组
尚不能取代常规筛查手段
在常规手段无法确诊、行疾病筛查等情况下可考虑
神经病学(第8版)
(五)离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
(六)基因检测
肝病史、肝病征或锥体外系表现
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和(或)肝铜增高
角膜K-F环阳性
阳性家族史
肝损应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鉴别
神经系统异常应与小舞蹈病、亨廷顿病、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精神病等鉴别
(一)诊断
神经病学(第8版)
(二)鉴别诊断
限制富含铜饮食
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可促进尿铜排泄
锌剂
四巯钼酸胺
(一)低铜饮食
神经病学(第8版)
(二)阻止铜吸收
D-青霉胺:首选药物,且是主要的治疗药物,首次使用应作青霉素皮试
三乙基四胺
二巯丁二酸钠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
(三)促进排铜
神经病学(第8版)
(四)中医治疗
锥体外系症状
精神症状
护肝治疗
脾切除
肝移植
(五)对症治疗
神经病学(第8版)
(六)手术治疗
小舞蹈病
第三节
小舞蹈病又称Sydenham舞蹈病、风湿性舞蹈病,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的常见表现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舞蹈样动作
临床特征 肌张力降低
肌力减退和(或)精神症状
神经病学(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