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目录
课前导读
课文拓展
字词学习
课文解析
壹
贰
叁
肆
壹
课前导读
九年级语文课件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培养热爱中华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
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作者介绍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相关知识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贰
识字识词
九年级语文课件
碣石 沧海 澹澹 竦 峙
萧 瑟 哉
jié
cāng
dàn
Sǒng zhì
认识生字
叁
课文解析
九年级语文课件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以:连词,来。
何:副词,多么。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代词,指大海。
至:极点。
以:介词,用。
注释
观
沧
海
课文原文
这一句诗,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写登山所见。 “观”字统领全篇。
诗句解析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诗句解析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句解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译为“的”
若:好像
星汉:银河
其:代词,指大海
诗句解析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像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句解析
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
诗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