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龙湖滟澜山杭州下沙项目策略提报
“城市更需要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文明世界人与人不可或缺的婉转和体贴……华丽高贵的建筑,无法取代静水流深的文化培养和美育。”
台北市文化局长 龙应台
这注定不是一个传统的地产项目
华坤道威期望和龙湖一起实现的
不仅仅是营销和品牌的业绩,
更希望共同为杭州打造一处
可以滋养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街区。
Ⅰ
定位
整体项目推广策略思考
杭州市场研究(略)
下沙板块发展研究
报告目的:认识下沙、了解市场
认识下沙
了解下沙的区域特质、文脉、产业、人口状况
知道下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了解市场
明确市场格局与趋势;
了解下沙房地产发展进程
认识下沙
了解下沙的区域特质、文脉、产业、人口状况
知道下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了解市场
明确市场格局与趋势;
了解下沙房地产发展进程
杭州城市格局:一主三副的城市格局,各组团依托不同资源和产业,形成各自的区域定位。下沙作为其中一个副城,是综合性的独立城区强调人口居住和就业机会的平等性。
一个主城:由上、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五个城区组成
三个副城
-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临平城: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具有区域物流中心功能的综合性工业城,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型居住新城,余杭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沙城:“一个大学城,一个公共中心,三个片区次中心,一个特色中心”。 次中心包括九堡片区。
下沙在距离上比临平近、建设上比滨江早。
一主三副,双心双轴
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来源:杭州规划局网站
主城
临平城
江南城
下沙城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地理环境分析
下沙板块解读
区位 :位于钱塘江下游,处于杭州湾的南部位置,三面临水、14公里江岸线。
幅员、人口: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辖区人口30万。
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
区域文脉:目前全国唯一拥有高教园区的国家级开发区
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三大战略 ;
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科技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 。
区域标签:
制造业基地、大学城、生态型城市副中心
信息来源: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
地理环境分析
下沙板块解读
下沙景观资源丰富,湖景、江景、湿地景观,是杭州的后花园
金沙湖
江景、湿地
1、天然江滩湿地
2、金沙湖
3、钱塘江景(下沙大桥观潮点)
金沙湖,位于下沙新城中心区块——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是一个大型人工景观湖,占地面积约0.95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约0.4平方公里,周边为人造沙滩,同时将建一座长400米的横跨大桥。
地理环境分析
下沙板块解读
区域发展历程
(实现从“建区” →“建城”、“依江”发展→“跨江“发展的转变)
1985年
片区原始印象:一片滩涂围垦之地
创建起源:由于下沙离市区比较远,可以有效避免轻化工业的污染,当时下沙大部分都是围垦出来的盐碱地,相对于耕地来说,更适合作为开发区。
编制下沙区总体规划,1987年变为综合工业区
下沙轻化工业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展事件:
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之后,4公里的区域首先开始启动;
2000年,下沙高教区正式启动
世纪末随着下沙高教园区及九堡大型居住区的规划,”副城“的面貌开始形成。
区域定位: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城市东扩的桥头堡及终点站。
道路交通状况:从下沙到杭州主城共开通公交线路13条 ,地铁1号线覆盖中心区、高教园区及沿江居住片区。
教育资源:大学城学生占杭州40%,消费群体庞大,人文氛围浓厚。
副城面貌:宏伟壮观的楼宇、鳞次栉比的厂房、纵横交错的道路、气势恢弘的广场
未来规划:建设浙江省最大规模的大学科技园区、政府扶持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及海归派人才
1993年
2008年
杭州三大副城之一
地理环境分析
下沙板块解读
下沙区域功能定位: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城市,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
下沙区规划总体框架:“一核一心一带两区”。
“一核”即新城中心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
“一心”即建成区2平方公里的公共服务中心。
“一带”即东南沿江居住带,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绿化、道路面积为4000亩,商住用地面积约为5000亩 (在沿江建成拥有15万人的大型居住区 )。
“两区”即下沙高教园区(10.91平方公里、14所高校,以及16万名在校大学生)和工业园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力争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 )。
下沙中心区单元(XS16)和中沙单元(XS17) 两区块为下沙副城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从“建区”到“造城”的转变,下沙中心区的发展与建设将成为下沙副城发展的新起点 。
发展规划分析
下沙板块解读
2006.6下沙十一五规划获得通过
下沙新城的建设目标: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
下沙新城的品质定位: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
规划到2020年,下沙新城的人口规模达到60万-70万,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中型城市的概念,将由最初单一的工业区发展成为具备工业、居住、科技、教育、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的综合新城 。
新城中心区行政办公、市民活动、会展、商务、金融、文化体育、居住等各种功能交合叠加。
沿江生态居住区沿江规划了东北、东部和东南三大生态型居住区,具有15万人左右的居住规模。
北部工业区以松下工业园项目落户为带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公建配套 按照中心区、沿江区、高教区、工业区四大商贸集聚区进行空间布局。
利用沿江、三号大堤、湿地、大量水系等资源,科学规划12公里的沿江大道景观带、1200亩生态湿地公园、高教园区景观带。
内部规划解读
发展规划分析
下沙板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