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决定了生活是他们主要学习的对象与途径。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尤其是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数学认知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等。怎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掌握并在生活中运用,激发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探索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促进幼儿主动去学,变“教过”、“教会”到幼儿在生活化活动中感知和发现数学,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而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能促进幼儿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尝试并寻找出幼儿数学学习与幼儿生活的连结点,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贯彻“数学教育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将数学教育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景化”、“生活化”模式是幼儿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儿童自发的、自愿的活动,没有任何社会功利目的,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并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需求,最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情境教学强调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鼓励孩子“观察”“操作”“发现”, 让幼儿主动地参与情景中,并通过合作交流,自动操作数学材料,主动探索,让孩子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促使孩子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与获得数学经验。有效地提高幼儿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幼儿素质教育改革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全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课题研究价值:
生活时时处处是教育,幼儿的生活包括幼儿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创新,就能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生活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幼儿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如果认识了解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新科技产品;对幼儿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针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对幼儿有影响的事物,逐渐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幼儿教育生活化体系,就能让每个幼儿在各方面得到陶冶、锻炼、提高,与现实生活合拍,与未来社会吻合,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挑战奠定良好的基??
三、课题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提倡“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点,认为“生活就是教育”,重视幼儿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当前一些儿童学习理论,如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都主张重视儿童从生活中学习。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由自我建构的,“教”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与发展,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帮助幼儿自我建构。对于数概念的获得,皮亚杰指出,“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对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小的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儿童的真正生活情景应是儿童重新发明算术的背景。日常生活情景中儿童所遇到的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刺激了儿童进行数思维的自然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儿童与环境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