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进行评价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成人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标准、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以及对美的鉴别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我总结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能否对活动有兴趣、认真投入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往往是从欣赏美术作品开始的,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培养对形式美的感受力,也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享受,赏心悦目。在对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的审美鉴别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对美术的兴趣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中应在于激发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形成浓厚的兴趣,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应对幼儿能否对活动有兴趣、能否认真又投入进行详细的评价。
二、能否积极地、独立地完成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此,我们提出了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创作,并对孩子的自主学习、创作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学习、创作的所需要条件和因素。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所以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否积极地、独立地完成也应进行认真的评价。
三、能否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童心的保持和升华,是科学家、艺术家最基本的要素。幼儿时期是最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而美术活动是直接借助形象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施展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美术活动的目的并不只是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等等,更不在于为了迎合社会而赢取功利,而在于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合理评价,保护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求新求异性即引导、启发、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