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每日健康:血管一老,全身就跟着老!教你八招,轻松把它养年轻 一个人的衰老从哪儿开始?
皱纹?记忆力?体力?
都不对!
其实是血管!
深藏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一旦开始“老化”,就可能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随之衰退。
血管一老,全身都跟着老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高聪教授提醒公众: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简称“动粥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据估算,我国每天死于动粥疾病的达9590人。因此,人们应多了解动粥疾病特有的危险因素,识别自身血管健康所面临的危险。尤其是高危人群,要及早实施干预,维护血管健康。 胆固醇超标 血管健康亮“红灯”
定期检查血脂,若总胆固醇超过5.18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胆固醇也超标,说明你的血管健康已亮起“红灯”。 正常的动脉内壁光滑而富有弹性,而发生粥样硬化以后的动脉,由于血脂沉积于动脉内膜,内膜纤维化,形成粥样斑块,血管壁也随之增厚、变硬、钙化,这个过程俗称“粥样”硬化。
想了解你的血管是否健康,请先看看你的体检报告,如果血脂检查项目中,总胆固醇超过5.18毫摩尔/升,LDL-C(低密度脂胆固醇)又呈现 “↑”,说明你的血管健康已亮起“红灯”,你需要防范动粥疾病了。 高聪指出,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胆固醇主要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前者对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如同水管生锈),当“锈斑”越积越多时,会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 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像“不定时炸弹”,会随时破裂或脱落,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若堵塞冠状动脉,会致急性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会引发缺血性卒中;堵塞肾动脉,则导致肾脏衰竭。
然而,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多数人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防血管“生锈”,谨记三大忠告
1、定期检查。高聪教授指出,血管“生锈”总是悄然发生,要及早发现问题,定期进行血管健康检查必不可少。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3-5年查一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都检查;60岁以上,每半年查一次;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则应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 此外,高聪还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是人体血管的一个窗口,颈动脉超声能清晰显示血管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及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等,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对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有重要意义。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四大“处方”。若体检发现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在内的血脂指标轻微超标,可先通过调整饮食、坚持运动等生活干预3个月,再做复查。若仍然超标,则要请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降脂治疗。
“当然,我们不主张剧烈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天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高聪说。 3、高危人群要坚持用药治疗。针对动粥疾病的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以及动粥疾病的极高危人群(有冠心病、发生过心梗、缺血性卒中),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他汀类药物治疗,以有效控制“坏胆固醇”,稳定斑块,减少心肌梗死和卒中。高聪提醒:“防治动粥疾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见胆固醇指标下降就随意停药,这样,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