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8
各档位传动比,与理论车重、阻力等
参数;实际试验方面,根据发动机台架
实验结果MAP图;比赛赛制方面,综
合考虑赛车最高车速、最低稳定车速、
比赛加速时间等因素。最终确定传动
比为3.23。前链轮:13齿,后链轮:
42齿
3)产品选型与制作
a.差速器:选择Drexler摩擦片式限滑
差速器。该差速器质量极轻,仅2.6kg,
并且无需专门制作外壳油封,使设计
简化
b.球笼:为满足轻量化的设计目标,内
外球笼均采用奥拓汽车球笼。通过有
限元分析校核,可以满足比赛要求
c.链条:采用原车配备型号的链条:520
型
d.半轴:赛车半轴采用与独立悬架相配
的含有内外万向节的半轴,优势在于
不需要桥壳,可以有效减轻传动质量,
并提高灵活性。材料选用优质合金钢
4)可维护性
由于链条长度不一定为节距的整
数倍,并且综合考虑链条张紧力因素,
设计通过垫片来调节中心距的方式,
通过增加垫片厚度,结合链条传动结
果,实验获得最合适的中心距
2.制动
采用四轮轮间制动方式,由两个
制动主缸分别向前后制动钳提供制动
力;前后制动钳为RPM辐射四活塞,
提供足够的制动力;H型双回路油路布
置,保证整个刹车系统的可靠性;采
用无级调节平衡杆对前后制动力进行
分配;自行设计浮动式刹车盘,具有
轻量化、散热好的特点。其中,此次
设计的亮点有:
1)主缸后置,占用空间小,利于车辆
轻量化;
2)肾型油壶的设计,充分利用3D打
印技术做出最贴合车身的储油壶;
3)卡钳改造,对进油口的重新设计,
以适应10英寸轮辋;
4)踏板单元使用7075铝合金,采用
轻量化设计,同时充分保证踏板的可
靠性;
5)踏板单元无级移动式,能根据车手
的实际情况快速调节前后距离
3.悬架
1)概述
前后悬架杆系均采用不等长双横
臂结构,并带有横向稳定杆。杆系采
用4130钢管,并根据各横臂受力不同
采用不同外径和壁厚的钢管,实现轻
量化
前悬架通过拉杆将载荷传递到阻
尼弹簧系统,摇臂和避震下置,降低
整车重心,车身流线型设计更流畅;
后悬架为配合发动机舱布置采用推杆
传递载荷
在满足整车布置跟动力输出的最
佳传动比和规则要求的情况下,尽可
能缩短轴距,为1580mm。结合整车布
置以及人体工程的要求,并为了保障
绕障比赛时的通过性,确定前轮距为
1220mm,后轮距为1150mm
前轮为减小阻力采用Hoosier 的
18x6的窄胎,后轮为增大驱动力采用
#31 / Zhejiang University
Formula Student China 2014 Design Report
3/8
Hoosier 的18x7.5的宽胎
避震使用DNM的RCL-8双气室避
震器,反弹、压缩微调,压缩锁定,
行程43mm。合理设计及布置摇臂,充
分利用减震器行程,车轮跳动50.8mm
利用行程为40mm。弹簧采用避震自带
的空气弹簧,刚度可变,使悬架偏频
在悬架载荷变化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设计过程
悬架硬点通过ADAMS/CAR进行仿
真优化,保证赛车轮胎在跳动、转向
过程中,车轮的定位参数向有利于优
化赛车性能的方向变化,变化范围尽
可能小,轮距变化尽可能小,侧倾中
心高度变化合理。杆系总体结构呈现
“前悬前掠,后悬后掠"形式
悬架模型通过CATIA进行建模及
装配,避免干涉问题
强度校核通过ANSYS进行有限元
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立柱、摇臂等
的减重,并确定杆件、轴承、螺栓、
螺母的尺寸等,保证赛车安全可靠
3)轮芯和立柱
立柱受力复杂,同时为满足轻量
化,我们选择7075—T6铝合金作为制
造材料。根据悬架和转向硬点的位置
和卡钳安装位置设计立柱形状。利用
ANSYS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对立
柱进行轻量化处理。最终确定前后立
柱分别为480g和640g,很好的达到的
轻量化的要求,同时保证了立柱的最
大变形不大于0.6 mm,安全系数大于
3,保证了安全要求
轮芯与立柱轴承配合处设计成阶
梯状,便于轴承的定位和轮芯的安装,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轻量化的目
的
4.转向
转向系统是人与赛车进行交流的
最直接途径,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转
向系统对提高赛车成绩有着重要的意
义
根据经验,赛车转弯半径确定为
4m。通过MATLAB对转向梯形的优化计
算和Adams仿真软件对阿克曼曲线的
优化,确定转向执行机构的最终参数
如下表:
转向器长度 80mm
转向拉杆长度 294mm
转向节臂长度 65mm
阿克曼率 95mm
最小转弯半径 4m
由于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故
选择齿轮齿条转向器,并选择斜齿轮
来传送转向动力
基于轻量化和成本的考虑,转向
器壳体和转向柱采用7075铝合金,齿
轮齿条采用45号钢材料,并进行表面
高频淬火处理,增强它的表面硬度
转向柱和转向拉杆采用空心圆管
制作,在ansys中经过CAE分析确定
合理尺寸,并通过车削加工来保证工
件表面位置精度,且不易变形
整 车 电 控
1.原理设计
据电流走向分层设计“树状”的
整车电路,首层设电源、主控开关,
次层并联各用电支路,驾驶舱开关下
#31 / Zhejiang University
Formula Student China 2014 Design Report
4/8
的末层为供油系、点火系及发动机管
理系统
利用飞思卡尔S12系列单片机资
源多、速度快的特点,方向盘内的显
示及换挡控制单元以
MC9S12XS128MAL单片机为核心设计
控制电路,该单元可接收传感器信号
并在方向盘液晶上数显发动机温度、
车速、档位等,同时换挡拨片可触发
相应程序控制电动换挡机构执行换挡
2.线束布置
对所有电气设备(包括用电器、
接头、端子等)逆向建模,用CATIA V5
R21的电气零件模块(EPD)定义设备
属性,在电气装配模块(EAD)中安装
所有电路设备,后期以线束装配设计
模块(EHA)布设线束。模型完善后,
将整车线束展平并提取参数,车身线
束采用“E型”布线
3.电动换挡
换挡机构由大功率减速电机驱,
换挡连杆机构的推拉杆长度可调,该
机构有如下优点:
1)推拉杆长度连续可调,能连续改变
换挡力矩,使得换挡质量可微调,联
合程序调试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换挡机构经过不断简化与整合,充
分利用了发动机舱空间,比之于手动
换挡机构有更高的换挡速度
车 身 车 架
1.车架
1)车架的设计理念
结构紧凑;为车手提供合适的乘
坐空间和活动范围;简化杆件数目,
以满足轻量化;综合整车设计,匹配
协调
2)人机工程
在确定车架参数时,多次修改模
型设计以满足驾驶员的乘坐需求。在
基本结构定型后多次搭建PVC模型与
几名车手进行匹配并修改座椅角度等
3)材料使用
20#钢管种类较多,在焊接方面难
度低,所以最终采用20#钢管作为我们
的钢管主体材料
4)结构设计
利用ANSYS强度和刚度分析在受
力不同的地方选用不同的管材与型号
在受力较大杆件适当加厚,而对强度
要求不高的杆件进行一定的减重
5)加工装配
车架的加工主要是焊接平台的精
度保证,我们采用铝型材作为夹具,
能够做到无级移动
2.车身
车身设计应满足外形美观流畅和
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并且为保证强度、
减轻重量,提高赛车的性能,车身采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1)车身造型设计
我们追求流线型的流畅车身,从
鹰头获取灵感,在车头及前舱吸收其
造型特点并优化,使外形细节得到强
化,凸显出赛车及车队的特色
2)空气动力学分析
运用 CFD 软件进行车身空气动
力学分析,得到车身的空气动力学特
性。最终选择空气动力学较好的方案
#31 / Zhejiang University
Formula Student China 2014 Design Report
5/8
Front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