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目次概要
1、青蒿素,迟到的诺奖;
2、论文、专利大国,转化率却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材料创新是传感器创新的基础
4、调研是创新的前提;
5、产学研合作关键是责任;
6、森霸光电产学研结合实战;
7、合作、成就并快乐;
8、喊人、找事;
添加标
题
便签【汉语拼音】:biàn qiān
一种小型的便于携带的纸,有的一面有黏性,多是黄色的,现在为了迎合年
轻人的喜好,也出现了其他鲜艳的颜色,,用来随时记下一些内容,如写
便条,电话号码等.
1.1
青蒿素,迟到的诺奖
2015年10月8日,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
无”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
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一条方向
为何诺奖“迟到”了近半个世纪?
为何“三无”却成诺奖的中国“第一人”?
为何不缺青蒿,却未垄断抗疟药市场?
中国不缺专家,缺的是
有独创思维的专家!
添加标
题
便签【汉语拼音】:biàn qiān
一种小型的便于携带的纸,有的一面有黏性,多是黄色的,现在为了迎合年
轻人的喜好,也出现了其他鲜艳的颜色,,用来随时记下一些内容,如写
便条,电话号码等.
1.2
诺奖路慢慢
上世纪七十年代,屠呦呦经过
191
次试验,创新性
的从青蒿草中提取了青蒿素,直到
1992
年又发明双
氢青蒿素,疗效提高了倍
没有博士、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却不妨碍屠呦呦踏实勤奋地做
研究
诺华、赛诺菲垄断抗疟疾药市场,申请大量专利,而中国成为原料和半成品
输出国
直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大规模产业化合作,
才使青蒿素快速走向国际市场
西方国家科研评价机制不同,更注重个体独创性思维,更利于撑
大创新空间
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国际化,紧靠科研成果不足以占领市场,必须进行专利保
护和技术更新。必须尽快产业化
专
家
更
要
造
好
“
砖
”
添加标
题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
本
文本
文
本
文本
文
本
文本
2.1
中国专利数量连续年位居世界首位,转化率却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发布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数据: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同比增18.7%,已经连续5年位居
世界首位。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龚亚麟介绍,去年
中国共授权发明专利35.9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
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
由于国内对于专利外延设计较窄,导致专利授权数量较多,但
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专利较少,从而导致整体实施水平较低,我国
的研发成果转换率仅为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约40%的水平
专利的价值在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