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专栏 > 经营 > 管理专题 > 管理理论 > 波特的策略竞争理论(doc 25).rar

波特的策略竞争理论(doc 25).rar

botec001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策略竞争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大小:23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5/2/2(发布于上海)

类型:积分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美国哈佛大学迈可.波特,日前应我国政府及连震东文教基金会之邀来台访问。他在台仅停留二十六小时,但透过晋见总统、为连内阁官员上「国家竞争力」一课等公开活动,在国内形成不小的旋风,波特对「亚太营运中心」施政方针所提出的建议更激起社会大众广泛的讨论,波特本人的出身与学术成就亦引起大家的兴趣。
  波特教授于一九七四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系(Business Economics),其时年仅二十六岁,毕业后即留在母校任教。一九八0年波特出版「竞争策略」一书,受到美国企管学术与实务界的共同重视,一时之间成为美国企管书刊的畅销书,波特亦成为身价颇高的企业顾问教授。波特随后于一九八五年出版「竞争优势」,一九九0年出版「国家竞争优势」,均得到相当的肯定。时至今日,在美国主要的书刊连锁店和大学书城均仍可买到这几本书,这些书受认可的程度可见一斑。
  波特教授在不到二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三本有份量的著作及十余篇论文,从学术的观点评价其在策略管理领域中确具有相当的贡献。以下以出版时间为序,引介其中一些著作。
  1980年,波特教授出版「竞争策略」一书。在这本书中,波特提出有名的五力分析架构。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有五项,分别是「现有厂商的对抗强度」、「新加入者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的议价力量」及「替代性产品或劳务的威胁」。透过这五方面的分析,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
  「竞争策略」一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充分运用传统产业经济学所累积的知识,转换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思考准则,无论从实质内容看,或从思考逻辑的创意看,均有明显的贡献,值得吾人学习。

  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中,经济学者曾深入探讨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厂商绩效的影响,这些讨论虽有不同的枝节意涵,不同的学者对独占的定义与观察方式亦不尽相同,但「独占可以带来超额利润」却早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定理。波特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应是维持独占地位,也就是卡个好位置,并据此逻辑发展出「降低同业竞争力」、「提高进入障碍」、「提高对上游供货商的议价力量」及「提高对下游顾客的议价力量」等原则,再根据这几个基本原则开展成为更细致的策略作法。由于波特的思考逻辑简单而一贯,其所提出的策略建议自然受到实务界的青睐。当然,这样的推论逻辑和传统经济学所强调的公平竞争理念正好对立,其在道德上所引发的批评亦是很自然的事。
  1985年,波特教授出版「竞争优势」一书,在这本书中,波特提出「企业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活动组合起来所创造出来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可能促成最终产品的差异性,提升产品价值。
  企业的价值链同时会和供货商、通路和顾客的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价值链为分析的架构,思考如何在每一个企业价值活动上,寻找降低成本或创造差异的策略作为,同时进一步分析供货商、厂商与顾客三个价值链之间的联结关系,寻找可能的发展机会。严格而言,以价值链作为企业经营诊断的分析手法并非波特首创,但波特能运用这项分析手法推衍出符合推理逻辑、又具有实用价值的策略建议,可以看出他对实务与学理双重的熟悉程度。
  1990年,波特出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波特在这本书中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应用到国家层次,探讨一个国家如何能建立起它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力」或「国家竞争优势」这样的名词,这两年来在台湾社会非常流行,但并没有清楚的共识。细读波特的著作,可以知道,在波特的眼中,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成为某一产业的发展基地」。换句话说,某一个地区或国家,若能具备某些特殊的条件,使得某一产业能够蓬勃发展,例如:荷兰的花卉产业、意大利的成衣产业,便可以说这个国家具有国家竞争优势。因此,波特有关国家竞争优势的分析,基本上还是在产业层次,这是在理解或学习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不可不谨慎留意的。
  针对这个主题,波特提出「钻石体系」的分析架构。他认为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国内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1.生产因素(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2.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为何);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这项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因素对每一个产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应该分别加以评估之,更重要的是,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与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形塑国家的竞争优势,是政府重要的职责。从产业政策的观点,钻石体系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架构。
  1990年之后,波特还继续写了两篇论文。第一篇的主题为「绿色竞争力」,主要在讨论企业如何响应正蓬勃发展的环保运动。他在这篇论文中,清楚的指出,社会上的环保运动和企业的经营利润并非是完全对立,企业家如果能够有前瞻的眼光,掌握社会的脉动,则同样可以形成双赢的局面。
  为了达到这个理想,他和林德教授共同提出「资源生产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污染其实代表的是企业使用资源的生产力不彰,如果可以用全新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部份的成本与价值,让资源生产力充分发挥,则改进环境品质与增加生产力就可以合而为一。
  另一篇论文则发表于1996年。波特在这篇名为「策略是什么」的论文中指出,企业经营者除了思考抽象的策略议题外,执行层面的营运活动更是其中的关键。换言之,企业除了要有清楚地策略定位外,还应考量在每次活动(功能)与整体策略之间,寻求一致,同时确保每一项活动彼此可以相互强化,有效整合。企业家应牢记成功的策略不是有好的想法而已,而是要把每一件事(不是少数几件事)都做得很落实。
  一般而言,策略管理的理论发展应可以一九六五年安索夫的「公司策略」为起点。在波特所着的这几本书之前,绝大多数的策略书籍均祇强调策略制订的程序,指导企业界如何按步就班的拟订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但无法就企业未来应采行之策略提出较具体的建议。波特在系列著作中分别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策略管理的分析手法,推衍出企业界与政府部门可以遵循的指导原则。虽然,波特书中的诸多主张均已在学术期刊中深入讨论过,并全非波特个人的创见,但他却能将其汇总归纳,成为有条理的书籍,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因此,在整个策略管理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将这几本书视为重要的里程碑并不为过。
  波特的理论贡献虽受吾人肯定,但并不代表波特的观点即是目前吾人理解的策略理论的全部,因此在研读波特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务问题时,亦应注意到其它不同的思考逻辑。

竞争V.S.执着
  首先,波特的理论无论是「竞争策略」或「竞争优势」,均是从「竞争」的观点出发,希望透过「卡位」、「产品差异化」或「低成本」等手段取得相对竞争地位。企业经营者随时随地都应有竞争的意识,随时随地和竞争者比较,是波特理论的基本哲学。
  如果深层思考这项策略课题,「卡位」、「差异化」、「低成本」均是厂商行为的表象,除了少数靠政府保障拥有特权的公司外,其它企业如果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都必须要有很好的能耐。因此,创造核心资源、累积基本能耐,是企业思考经营策略时另一项重要的逻辑。最近一两年来,国内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许多高科技公司的股价连连上涨,实在是因为这些公司的经营团队拥有一流的技术,以及良好的经营默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深耕深掘、持久执着,自然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对这些公司来说,竞争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事实上,在高科技产业中,环境变化快速,事先很难预知谁是竞争者,与其处心积虑与人竞争,不如竞竞业业、反求诸己。这种以厚植本身实力为基本理念的策略理论,学者将它称为「资源基础论」。这项理论在哲学层次上是以自己为竞争对象,随时思考自身的成长与累积,和波特随时与他人竞争的想法显然有较大的不同。环顾台湾产业发展的特性,台湾企业能够在世界市场中呼风唤雨的少之又少,过去台湾企业生存凭借的是灵活弹性,但长期而言,仍应以拥有某些独特专长为首要目标,如此才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换言之,波特所强调的「竞争卡位」对台湾企业并不实际,「创造与累积核心资源」的观点才更值得吾人重视与遵循。

竞争V.S.合作
  另一个值得吾人留意的是,竞争固然是企业经营的本质,但合作却是这两年来策略思考的主要潮流,而这也是波特的竞争理论中显然不足的地方。
  这两年来全球企业强调合作联盟的重要性是有其环境背景的。首先,全球性的通讯媒介日渐发达,消费者所接收到的讯息几乎同步,使得顾客偏好与口味渐趋一致。任何一项新产品上市后,如果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必将爆发很大的市场量,这样的市场几乎是任何一家单一的厂商无法吃得下来的;其次,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研发经费支出相当庞大,这笔费用对任何单一厂商更是一项很大的负担,上述这些因素使得厂商间寻求合作联盟的动机大增,也逐渐成为九十年代策略思考的主流。
  以合作理念检视波特的竞争理论,更可以看出波特竞争策略逻辑的不足。若以波特的理论出发,企业经营需要透过各种作法来刻意提高对上游供货商或下游经销商的谈判地位,这种相互对抗的结果虽然短期内维持了本身的利益,但长期而言

版权所有: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25 客服电话: 0411-88895936 18842816135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