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律考)宪法用书》(88页).rar
宪法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词源
"宪法"一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均古已有之,但它们的含义却与近现代的"宪法"迥然不同。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曾出现过"宪"、"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虽然在运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含义也存在差别,但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指一般的法律、法度。如《尚书?说命》中的"监于先王成宪",《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等等;二是指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如《管子?立政》中的"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韩非子?宪法》中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等等;三是指颁布法律、实施法律。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中的"宪,刑禁"。汉郑玄注日:"宪表也,谓悬之也",《中庸》中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等等。然而,这些都与近现代宪法的含义完全不同。在中国,将"宪法"一词作为国家根本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的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基于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伸民权"、"争民主"、"立宪法"、"开议院"的政治主张,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运动的序幕。其中,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朝政府制定宪法、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从此,"宪法"一词日渐被作为专门表述国家根本法的法律术语。
在古代西方,"宪法"一词也是在多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法律。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一书中对158个城邦的政体进行研究,并根据法律的调整范围、作用及性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