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首页 >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专栏 > 论文 > 商经论文 > 经济论文 > 论文-中国水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oc 78).rar

论文-中国水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oc 78).rar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大小:150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6/12/21(发布于广东)

类型:积分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积分:16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我国水电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水电资源是我国现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可持续能源。在全球性能源紧缺、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和我国电力供应不足的严峻形势下,优先开发水电是国家制定的基本能源战略和方针政策。据水能资源普查,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蕴藏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万亿千瓦时。根据规划,中国水电装机到2010年将达到1.25亿千瓦,2020年达到2.1亿千瓦以上。中国水电建设前景广阔,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电开发将保持高速发展。水电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特点。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三超(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是多年来困扰水电工程投资管理的问题。在河流(河段)水电规划的基础上,水电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电工程通常要经过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之后,才能进入招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水电工程投资决策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而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及重要内容,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行的水电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项目经济评价中,关于费用、效益的界定、识别和计算方法存在着不尽客观的问题;单一指标设置不能全面评价项目的经济效果的问题;采用EIRR和ENPV存在的问题等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作好水电工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提高投资效益,是决策者和咨询人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2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说明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水能资源的特点,结合水电资源的开发规划,对我国水电投资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其对项目经济评价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部分对我国目前水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体系,包括现金流量估算、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五部分是以某水电站投资项目为例,对我国水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第六部分在对我国现阶段水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体系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水电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途径。

古典经济学为依据的项目经济评价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再经过上世纪60~70年代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精密化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了项目经济评价的新方法论。新方法论中最著影响的流派有L-M方法、UNIDO方法、S-T-V方法及阿拉怕方法。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是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百余年间,曾经经历过一段自由放任的经济学理论时期,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等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者,大都集中分析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和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下私有企业追求最高利润的行为。当时的自由经济学思潮支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私人投资项目占有较高比重,资本家项目决策的特点是寻求最大企业利润,项目评价主要是通过测算项目的财务成本和收益来考虑其盈利能力。这种强调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方法称为财务分析方法,是项目经济评价的雏形。但由于这种方法的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尤其对属于政府投资行为的项目,诸如公共工程、福利性项目的效益评价存在偏差,具体反映在不能正确评价公共工程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例如项目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或社会为项目付出了代价,而项目本问题,从而产生了福利经济学。资本主义经营技术诸如统计、会计和管理学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为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1950年,美国联邦机构向河域委员会的成本效益小组发布了一份名为《内河流域项目经济分析建议》的蓝皮书,引用了福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如资源配置、生产和消费水平、社会效用、社会福利等原理,该蓝皮书具有某种权威性,从而初步统一了项目评价的程序和准则。随着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形成、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到水利工程以外的其他公共项目领域成为可能,如公路、桥梁、机场、港口及国防工程等项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学家适时地把成本-效益估算的逻辑和程序应用于军事项目,取得了成效。西方国家有关学者通常把1936年~1960年这一时期称为项目评价发展的第一时期。它的特点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美国的水利和公共工程领域得到初步发展和认可。

战后,西方各国为国民经济重建和恢复而纳入计划的公共服务和投资项目日益增多,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行为和作用逐渐增强,使得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不断得以发展。1958年,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首先提出在国民经济分析中使用影子价格的主张,较之于一百多年前杜比提出的“现代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有了更充实的内容。1960年~1970年,是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精细化,其应用范围开始从公共工程向工业、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推广,由美国向欧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

上述两个时期的项目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采用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标准、目标都是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来源于古典学派的福利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模式、社会效用理论、边际分析以及帕累托的福利改善政策,被众多的经济学家采用,从而成为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奠基石。

70年代至今,是项目评价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自1968年起,项目评价理论不断有新的方法、观点出现,打破了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法所支配的这个领域,在学术界和国际上激起了热烈的方法上的激烈论战。其中最著影响的流派有L-M方法、UNIDO方法、S-T-V方法及阿拉伯方法(又称手册法)。这些方法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对投入、产出物采取什么价格、汇集及评价指标上,其核心是如何确定影子价格问题。

版权所有: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25 客服电话: 0411-88895936 18842816135

欧亿·体育(中国)有限公司